学校为明特色课程——四川茶文化
茶,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自从成为人的饮品,在几千年的传习中,逐渐被文人骚客赋予了太多的人文象征,寄予了浓重的心灵层面深沉的而又不易言说的情感。从陆羽品茗著《茶经》,卢仝爱茶作《饮茶歌》,白居易的“两瓯茶”,皮日休《茶中杂咏》,苏东坡“佳茗似佳人”,陆游闲品“故园茶”,郑板桥伴茶画竹,李清照“饮茶助学”,到老舍先生的《茶馆》,流沙河的盖碗茶等,均留下千古佳话。其中,尤以卢仝的《饮茶歌》对后世影响最大,在卢仝的《饮茶歌》中,把茶饮的审美升华到了精神世界的领域,抒发了古文人的爱憎思想,讴歌了返朴归真、质朴无华的茶道精神,成为茶中绝唱。
中国文人在饮茶时于意境更是讲究。从审美取向看,文人品茶注重养生、修身、怡情,讲求的是一种宁静、洒脱、自然的而又深沉的意境,在品茗中,则体现为讲求精神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融合,以期从中得以净化、自省。文人这种以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与茶艺相结合的审美取向往往和他们“避世”和积极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复杂心态相连的。
中国文化人的爱茶,在于一个“淡”字。文人的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文人茶道的精髓——真、怡、静。讲究一个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茶香浸润心田,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通天地,思如风云,心中长乐。茶这种自然界的常青植物嫩芽,成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媒介。它通过人们的品啜,达到一种物我皆忘的境界,同时寄寓着怡淡、超然的美学意蕴,形成了中国“茶道”的内涵。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晋升人生境界。中国茶道的内在本质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一,敬、俭、和、清、静。敬:真诚致敬;俭:廉俭朴实;和:各蔼待人,和睦相处,中庸处世;清:心无杂念,清淡幽雅,心地纯洁,淡泊人生,无所追求;静:安详静谧,环境寂静,专心静虑。中国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
中国茶道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其“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为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品茶时乐于亲近自然、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即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喝茶、品茶,已经形成了一种仪式,一项典礼。茶礼、茶艺、茶道即成为饮茶活动时的重要部分。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
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道,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美,美在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它使人对茶的享受由生理延伸到心理,以美求真,乐趣无穷。茶艺是中国人的智慧。有了茶艺,我们才会体悟一杯淡淡的茶水中,包含人生无尽的心智,自然无限的魂灵。对精神的执着追求,永远是中国茶艺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四川是茶的故乡。雅安是茶的故里。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性温,历来被视为清净之物,从生长、采摘、制作到沏泡都要十分纯净,人们把这种特性喻为人德。君子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与茶性融为一体,能够使人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过程中,使精神和感情净化,人格自然得到升华。
品茶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品茶之美,美在意境。闲来独坐,沏上一杯茶,观杯中汤色之美,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叶芽之美,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茶具别致,或古朴大方,或精巧玲珑,香雾缭缭,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只觉齿颊留香,清幽扑鼻。此等意境令人心旷神怡,矜持不燥,物我两忘。
品茶如参禅。文人在品茶的意境中追求的是“和、清、静、寂”的根本精神,它使人跨越时空,摆脱了人生烦恼,不为名利所累,在超凡脱俗中享受人生的美丽。茶有灵性,茶中有品位,茶中有禅意,意就在于那种天地大道般高远而空灵的意境。
品茶可纯情。尤如一杯见底的清茶,平淡而磊落,没有杯来盏去的油腻与嘈杂,更无世俗势利的虚枉和矫饰,如同茶一样的品味纯正,真切实在。
品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画一幅好画,写一幅好字,便能在平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有一份淡泊的心境,此为品茶之趣了。品茶,为的是茶的清心、淡泊,追求的是蕴含于茶中的那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品茶,品的是茶,收获的却是心灵的平静抑或惊喜。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丰富内涵之一,其“清、敬、和、美”的核心理念及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珍惜。“清”,是指与茶叶、茶饮相关的清茶、清醇、清淡、清香,与情操修养有关的清心、清净、清纯、清平、清雅、清逸、清高,与从政为官相关的清白、清风、清正、清廉、清官、清誉。“敬”,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的友好关系;是指人对自然、规律、历史、人民的敬畏之心。“和”,是指基于茶文化“清”的本质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美”,既指茶叶的色香味形、茶园的美化、茶人的美意、茶境的美妙,更是生活美满、道德美好、人性美善的概括。
著名作家三毛曾说过:人生如茶,第一道甜,第二道苦,第三道淡如微风。
人生如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尽的温馨甘甜,茶味不管有过怎样浓郁的甘甜或苦涩,最后终会归于平淡,正如同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壮观辉煌,最终总不失质朴与平凡的本真,茶味之美,启示人们把苦涩吞噬在心田,以浓郁的清香与甘甜怡人,以美启智,创意出乐观向上奉献的高尚情操。
人生就是一杯茶。和为茶之魂,静为茶之性,雅为茶之韵。真味归淡,淡中有醇,苦中啜香,香远不绝,以平淡归真的自然之心,寻觅生命中另一番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似淡非淡、有苦有甜的况味。茶为至味,在于淡中求味;人为真人,在于淡中求真。有时候,人需要一种体味这股太和之气的灵性。学会捧出一杯茶,君子之交淡如水,喝的是滋味,品的是境界,不亦乐乎?
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茶艺是茶文化凝聚在外的形式表现;茶文化内涵的禅,则透过艺作为载体传达出来。于是,茶可入禅;于是,茶禅一味。佛禅与茶结合更充实了茶文化的内容,形成了“禅茶”,使茶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平凡普通,品格独高。得茶之三味,方可领略品茗的最高境界。茶即人,人即茶。人看茶,茶到人中去;茶看人,人到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