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高效课堂的建设策略——借鉴与生长
洋思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三个环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的这三个环节是在他们的学校生态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全国很多学校在“移植”的过程中大都不太成功,就在于没有领会到真谛,只注重了三个环节的模仿,而没有思考在这三个环节背后洋思人的思想和理念——这三个环节只是他们深刻的教育思想内涵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新津为明学校的领导人明白:要借鉴,首先要弄明白这三个环节的生长土壤的成分和条件,弄明白他们的基本策略是什么;然后特别要注重的是在自己的学校、面对自己的学生生态怎样才能使这三个环节扎下根、有生命力的生长好并延续下去。
在全校上下学习洋思模式的今天,新津为明学校校长李恒利保持了冷静的思考:教育是一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简单的复制往往难以实现。学习洋思、临摹其他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建立起自己的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真正有用的、有效的模式,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在诸多老师的示范研讨课堂中,我们注意到包晨妍老师的课堂上开始萌发了新“生长”的根须,她播下的“种子”,开始适应我们的“土壤”了:
一堂初二年级的数学因式分解的复习课,三个简单的环节:复习指导(凸显“先学”理念)、复习检测(体现“当堂训练”理念)、教师点拨归纳梳理(体现“后教”理念),结构的简洁而有序、组织的轻松而自然、实施的明快而顺畅,每个细小的环节衔接都像高山流水那般流畅和富有美感——师生互为知音——多么令人慨叹。从学生的课堂神色及形体表现上均可以看出他们在“学”,是在真正的愉快的“学”,而且他们自己感觉“学”会了知识。尽管该节课还有许多可以雕琢改进的地方,但在借鉴洋思经验方面体现出的自己的“本土”的朴素的实用的思考和实施使观摩者倍感惊喜。
相比之下,还有一些老师的课还是在较为肤浅的“形似”层面。这种“形似”的课从执教老师的课堂神色和学生的课堂神色上就可以一眼看出来——一旦开始上课,执教老师就意识到了这节课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可以说老师已经明白自己设计的课堂内容或者环节有些“不靠谱”了,而学生的神色更是可怜:茫然,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跟着老师走吧——实际上更多情况下是被老师拽着走或说被动的推着走。当然,在有些层次高的学生班级里可能还会好一些,而在多数普通班上,这样的课注定是不会高效的。
新津为明学校的为明人一直在反思:有效和高效的标准是什么?
(1)他们的理念是: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优秀的课堂,其结构逻辑建立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之上;优秀的教师,可以透过知识的表层看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
(2)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
(3)他们认为,在建设高效课堂的初期,特别应该注意避免的是:
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单独一节来看,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无疑是低效的。
所以,他们的高效课堂建设,是从老师自己的思想理念体系策略上建立,起点、立意一定要高。对任何教学模式的推崇,重在汲取内在精髓,都不要盲目的机械的移植照搬,因为任何一个模式都不可以包打天下,不能解决新课程教改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所以,他们构建高效课堂,重点落在首先修炼“内功”:①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②教学基本功;③文化素养。三个层次、层层递进。①层次做得好,可以成为合格的教师;①②层次做得好,可以成为一方名师;①②③层次均做好,才有可能成为大师。
在这一点上,李恒利校长已经代表学校明确表示:追求高效课堂改革和建设的种种学习、临摹、探索都是必要的,都是学校大力支持的,从这个基点上讲没有其他的商榷余地。而且在高效课堂的探索建造过程中,学校也给予实验教师相对的自由:①教师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有调整、改变教学进度的权利;②有删减整合教材的权利(构建、组合、编撰校本教材);③有建设自己知识产权的案例集和教辅资料的权利;④有在适当的教育时机选择自己教育空间的权利;⑤有在必要的保障之下选择让学校服务的权利。而且,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学部都要保证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权利的真正落实到位。学校最大限度的为老师提供自由的、宽松的高效课堂实践探索的空间,允许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走弯路、犯错误、交学费,但不允许不行动、不作为。
从上述理念出发,新津为明学校教科研部特别提出在学习、借鉴洋思学校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要从如下四方面思考修炼“慧眼”和“慧脑”内功:
一、观形与入神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或从优化课堂“组织”入手,或从优化课堂的“结构”入手,或从优化“方法与手段”入手,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构成上包括形和神两个部分。形即显于外的课堂形式,包括教学内容与目标定位、课堂结构与组织程序、活动时间分配等;神即涵于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主要包括“导”与“学”关系的科学定位以及为达成学生发展目标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的优化。
如山东兖州“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时间要求:学生活动不少于35分钟、教师讲解不超过10分钟,即“35+10”。该模式彰显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教学意图。“洋思模式”的课堂结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包括六个环节:揭示学习目标、自学前的指导、学生自学、检查自学效果、引导更正应用、当堂完成作业。课堂训练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该模式的理念是“以学定教,以测促学”。连云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提出课堂六大模块即“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建构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建构主义教学论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主动建构的过程;二是教学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选用、整合“六模块”,建构高效课堂。该模式的精髓是“充分调用学生的心理本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可见,高效课堂模式在处理导学关系方面,都无一例外地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强化主体与合作意识,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这也正是教育本质之所在。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那样:“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即目标问题与“怎么学”即学习方法问题。因此,借鉴高效课堂模式既要学习其创新高效的操作方法,更要领会其本质,学习其先进理念,做到观其形,入其神,方可凑效;若仅仅停留在形式模仿的层面(譬如明显属于贴标签式的让学生“讲”),则无异于东施效颦。
二、嫁接与重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合适的。借鉴或推广某种固化的高效课堂模式的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嫁接与重构的内化过程,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则后果不堪设想。犹如书法学习过程一样:要先临帖,后破帖。借鉴高效课堂模式,首先必须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进行“临帖”,即模仿与继承的过程;然后进入批判与生成的“破贴”过程,即领悟—剔除—嫁接—重构,最终生成同质异形的校本化高效课堂模式。
任何高效课堂模式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高效课堂标准。比如,现行高效课堂模式在处理导与学关系的层面,尽管都有一些突破,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漏洞或偏颇。因为课堂效益取决于导与学两方面效益的乘积,所以课堂教学中导与学两方面不能偏颇。重构高效课堂,必须对导与学关系进行科学定位: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学生的“学”是以教师的“导”为条件,而教师的“导”,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没有“学”,“导”将失去目标和意义;没有“导”,“学”容易失去方向。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两个方面绝不能偏颇、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共同快乐、和谐共进的对立统一。
因此,高效课堂模式的借鉴与重构,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扬弃”的观点和方法,对“拿来”的模式,细致地做好分解与提炼、删除与添加、嫁接与重构工作,做到去伪存真,批判地继承,达到“吐故纳新”和“推陈出新”的目的。
三、主体性与发展性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可见,课堂只有重视学习主体积极性的调动,才可能取得高效。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地位是客观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哪怕是在最传统的课堂上。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尊重了学习主体,是否营造了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一定量的自主活动时间以及洋溢着宽松民主、创新激励、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等,这是建构良性课堂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如“循环大课堂”主张“时间是检验学生是否是课堂主体的试金石”。规定“一节课中教师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学生“探究–展示”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大于35分钟”,“循环大课堂”让教师“消失”在自主探究的氛围里,成了一名优秀“学生”;“洋思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和训练,规定课堂训练时间15分钟到20分钟(超过了课堂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上述尽管属于形式上的规定性,但其背后所隐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