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发展——什么是教育国际化
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 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什么是教育国际化?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
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
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
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上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诠释教育国际化是互合交叉或补充的。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国际化是二战后世界各国为解决教育上的共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人为的、有组织的结果,是世界各国应对教育全球化的一种积极举措,可以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有二:其一就是使本民族的文化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并尽可能地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确保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其二就是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国际性、开放型人才不仅是全球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本国发展的栋梁。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表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而不能偏离。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教育的消失;相反,全球教育一体化会使民族国家的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舞台展现的机会。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它不但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国家之间竞争的全球化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是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基础教育国际化包含五个要素: ①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旨在培养面向世界,具备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②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在已有课程中添加国际性内容;③师生互换、学者互访等国际交流;④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⑤教育技术、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
基础教育国际化学校操作要点:
1. 教育观念国际化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育的宗旨是谋求人的终身发展。
(3)教育要与大自然、人类社会、人的生活相结合。
(4)以学生为中心。
(5)重视批判性、多元性。
2. 学校制度国际化
(1)课程制度。
(2)招生收费制度。
(3)学籍制度。
(4)学生规范。
(5)考核(试)制度。
(6)评价制度。
(7)人事制度。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我们学校的干部制度还不完善,要改革。
(8)分配制度。
3. 学校课程国际化
(1)国家颁布核心课程大纲,教什么,怎么教,教材选用,教师聘用由学校自己决定。
(2)校本课程丰富、多样。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设立课程。
(3)重视体育、艺术、历史等课程。
(4)重视外语教学。
(5)重视体验性课程。
(6)选修课以兴趣为主。
(7)实行学分制。学分制优势会使课程比较丰富,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以学分规范课程,学分制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们学校还没有,这一部分还比较难,但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4. 教育方式国际化
(1)强调学习方式的培养,而不单纯灌输知识。
(2)突出自主。
(3)重视合作。
(4)鼓励探索。
(5)尊重个性。
(6)体验式。
(7)正确使用两类刺激。
(8)开放设施、设备。
5. 学校管理国际化
(1)管、办、评分离。
(2)重视发挥教师、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3)坚持学生自我管理。
(4)教师全员参与管理。
(5)加强校际联盟。
(6)控制班额及学校规模。
(7)特别重视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身体、心理)。
6. 办学形式国际化
(1)课程类型众多。
(2)学段设计多样。
(3)重视外语教学。
(4)招收国际学生。
(5)引进国外人力资源。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7)海外办学。
(8)输出课程。
(9)中国特色,开设国际高中。
7. 学校文化国际化
(1)民主平等。
(2)进取创新。
(3)独立合作。
(4)诚实守信。
(5)开放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