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怎么“化”?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补充,实质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国际化。今天我们理解教育的国际化,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科学,规则、心态、视野,远见。
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就是科学。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教育的规律,如学思结合学问并重、温故知新行成于思等,必须把握住教育的基本原则,如鱼缸法则、狼性法则、南风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构建育人框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由此,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我们追求的教育国际化,是要追求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科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规则、心态、视野——教育要面向世界,首先要有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遵守规则是现代人的内在需要。教育开放、透明、平等,权利义务对等就是重要的规则。教育要面向世界,心态问题也很重要。教育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本土文化,教育国际化是前提,教育本土化则是根本。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得好“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先占有,后挑选,再本土化。国际化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自身文化创新。教育国际化还是一个视野问题。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我们的国际视野,要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学生奠基。
远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对潘基文秘书长提出的“教育第一”的倡议表示坚定支持,并明确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更加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要思考未来社会需求对人才有什么要求,作为未来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未来学校应具备哪些功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进程,推进教育国际化更需要有卓识远见,为明学校人应自觉担当。
“三个面向”为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方向,但学校层面如何落实? 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落实教育国际化,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育追求与教育探索体现和渗透到学校办学实际中。也可以提炼出四个关键词——交流,理解,融合,主导。
交流——主要是与国外学校、师生的交流互访,建立姐妹学校,学生的海外游学等等活动。
理解——指通过活动和课程,让孩子们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价值观,并明白将来世界需要在这种不同的背景下共同发展。
融合—— 一方面是学生的融合,将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出现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课程的融合,将来我们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态会有许多适应国际人才需求的变化。
主导——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的课程必然会不断调整和完善,部分课程的思想和内容会被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认同,甚至成为新的国际课程范例,从而达到主导的效果。
即:教育国际化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外界,使他们能够接触世界的先进文化体系,为他们成为未来世界公民做好准备,同时也要为他们参与世界竞争、学会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教育必须使本民族文化主动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打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必须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道路,即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
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及现实挑战,新津学校应采取的推进策略:
第一,积极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依托资源推动为主体。目前新津学校尚比较欠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相关资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当前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依托资源推进比较适宜。应该将基础教育国际化纳入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整体谋划,统筹考虑,超前制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以加强对下属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第二,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内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多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甚至有的中小学校还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在推进教育国际化初期,新津学校应与成都市各中小学校之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交流机制,引导学校不断丰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第三,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要求。要始终明确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为了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针对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好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切入点,使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成为解决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过程。
第四,提升学校干部和教师的国际化素养。首先要拓展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国际视野。要建立了解和跟踪国际上前沿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机制;要鼓励干部和教师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付诸实践;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与礼仪。其次,要提高干部和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外语的整体水平,增强其跨文化理解意识,鼓励干部和教师积极向外展示本校的办学经验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第五,建立信息交流与研究机制。鼓励学校管理机构和个人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验和培训,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水平,加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指导。同时,要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的交流机制,共同分享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共同研讨基础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第六,建立中外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国际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其实质是对国内和国际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相互依赖。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和学校层面建立起中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使和学校能获得最需要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七,创立新型的中学国际部办学模式。目前有些公办中学的国际部,大多是根据美国等国家的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希望这些学生得到国外大学的青睐。“说白了,就是国外大学在中国的‘私人订制’。”这只能是国际化的一种局部表现形式,我们追求的学校国际化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国际部的要能吸引美国等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学校,它有适合外国人学习的教育环境,但又不是把外国学校搬到中国来而已。即中西合璧建设国际部,让每个学生的心底都保留中华文化的根系,具有中国灵魂且具有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