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为明学校关于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规划
为贯彻落实为明学校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中小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经校委会研究,决定自2014学年起,在全校三个学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愈加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发展不断提出新挑战。现代教育应服务于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培养在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具备战略眼光和广阔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赢得竞争优势的人才。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将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础。
2.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引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内涵。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国际理解能力和素养,推进教育队伍现代化建设。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使中小学生在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推进新津为明学校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加快新津为明学校教育的改革开放,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更要理解孕育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真正吸纳国际优质教育成果为我所用。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平等的国际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具有优质教育的普及性和普惠性,将会改变新津为明学校教育国际交流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新津为明学校教育公平。
4.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新津为明学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快速发展,要求参与者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新形势,熟悉国际新规则,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拓展新津为明学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丰富新津为明学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必将成为新津为明学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要窗口和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新津为明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深刻把握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与目标要求
5.深刻理解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国家、地区的了解和理解,帮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和全球胸怀,实现爱国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共处共生、协同合作,提升学生应用国际语言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以开放、平等、理解、宽容、尊重、合作和共赢为核心理念,为培养未来世界公民奠定基础。
6.科学把握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水平,合理确立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的三维目标体系。
(1)小学学段:立足本土,认识世界,培养国际视野。
小学低年级,要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建立起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自豪感。小学高年级,要初步了解他国历史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初步了解生态环境、和平发展、文化共存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初步培养善良、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
(2)初中学段:放眼未来,理解世界,了解国际规则。
初中低年级,要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能够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能够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搜集了解国际热点信息。初中高年级,要在养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容纳多元文化的意识和态度,掌握一定的国际礼仪知识,具备初步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关注国际时政,正确认识国际争端。
(3)高中学段:胸怀祖国,走向世界,体验国际竞争。
要培养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能力,能够从人类发展和全球进步的角度思考国际热点问题。关注世界人口、贫困、环境、和平、发展等问题,并能够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具备积极的国际合作竞争参与意识,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体验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具有胸怀祖国、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和理想追求。
7.确定积极稳妥的阶段性工作推进目标。各学部要制定符合本学部特点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案。2014年,做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2015年,进一步总结、推广国际理解教育的试点经验,确保学校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2016年,力争全校普及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形成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
三、积极构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工作体系
8.实施学科渗透。各级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坚持将学科渗透作为国际理解教育主渠道,根据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要求,科学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学科的课程特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和优质课比赛活动,总结、推广经典课例和优秀成果。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理论,自觉将全球观念和国际标准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9.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在总结学科渗透经验和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按照“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原则,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服务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适时探索开发、开设国际理解教育学校课程。要注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化和时效性,不断丰富、补充和完善,形成具有为明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10.创新实践活动。学校要重视学生实践和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合作探究等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实施“放眼”工程,认真组织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工作,开展好“看世界”、“说天下”、“地球村”等主题活动。建立完善“模拟联合国大会”等一批社团组织。借助“外教乡村行”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外教资源优势。拓宽孔子课堂等文化交流互动渠道。通过丰富活动内容,深挖活动内涵,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
11.加强队伍建设。各学部要加强中小学校长国际理解教育培训,通过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和国际理解教育教学思想论坛,打造一批能够在思想理念和创新工作方面引领全校三个学部国际理解教育的专家型校长。学校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实施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提高国际理解教育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能够胜任国际理解教育的骨干队伍。
12.坚持教科研推动。各学部要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教研组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专题教研,加强教育教学过程性管理。教科研和学部要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确立专项科研课题,形成有为明学校特色和新津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体系。学校要将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国际理解教育教科研氛围。
13.注重文化引领。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思想对话、文化理解。学校要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建设引领国际理解教育深入开展,做到民族文化建设与世界文化建设并重。要重视中国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注重传统文化、新津为明学校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彰显新津为明学校文化传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要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以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和现代姿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
14.开发网络资源。学校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国际理解教育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先进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成功做法,关注世界热点,充实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作用,增强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相关网站与国(境)外学校开展定期的教学与活动交流,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有效地架通国际理解之路。
四、努力营造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环境
15.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理解教育工作机制。各学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学校成立国际理解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国际理解教育交流推广机制,定期组织课程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及时推优促优。建立国际理解教育评估激励机制,将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适时评选国际理解教育先进单位。
16.创建良好的国际理解教育校园环境。学校要通过网络、校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渠道宣传介绍国际理解教育基本常识,着力宣传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创新工作和项目特色,有针对性地研讨、解读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在全体师生中营造浓厚的国际理解教育氛围。
17.调动社会资源。各学部要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地域优势,争取有关部门单位的配合与支持,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领域,充实国际理解教育的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学校要重视学生及学生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动家长支持、关注、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开发建设中来。
18.加强宣传引导。各学部、学校要在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层面宣传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着力宣传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做法,多形式开展国际形势教育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不断增强对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认识。各学部要及时总结、宣传新津为明学校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强典型培育和引导,在全校形成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环境。
五.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目标细化表(试行)
目标维度 学段 |
知识、能力 |
过程、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小学 |
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
通过社会实践探究、专题教育、活动课程等学习体验到别国文化特色、风俗民情、与他人正确地交往的初步技能,并简单了解简单的国际问题。 |
逐渐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他国文化习惯差异的尊重; 初步培养善良、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
|
初步了解他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如:重大纪念日、风土人情) |
|||
学习与他国人民交往的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并简单运用国际交往礼仪; |
|||
初步掌握英语并应用于简单的国际沟通与交流 |
|||
初步了解生态环境、和平发展、文化共存等问题与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习惯。 |
|||
初中 |
基本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
多采用自主探究性学习、参与体验性活动、小组合作式研究等识记、掌握国际理解基础知识、具备相关国际交往能力、养成各类认识国际争端、容纳多元文化等意识和态度。 |
养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 养成审视自我、尊重他人、保护环境、文化多元接纳的意识和态度; 具有面向他人的共感性、接受世界和自我关系的意识。 |
初步了解和掌握和平、人权、发展、环境、文化等概念 |
|||
了解世界各种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性知识; |
|||
学会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搜集、整理、应用各类信息的能力; |
|||
初步掌握英语并适当应用于国际沟通与交流; |
|||
养成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
|||
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及沟通能力。 |
|||
高中 |
深入了解并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
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了解各类知识。通过同伴互助、小组探究等方式,养成正确看待周围环境及人的态度。 |
养成自我尊重、尊重并理解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开放地心态、同情的态度、共同体意识等; 具有胸怀祖国、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
|
深刻理解和平、人权、发展、环境、文化多元、社会公正等概念; |
|||
理解世界人口、贫困、环境等问题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
|||
唯物辩证地看待人类面对的自然、社会问题与人类自身的关系; |
|||
掌握英语并适当应用于国际沟通与交流 |
|||
学会和掌握批判地分析、多角度思考、选择与判断的问题解决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