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如何走出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专家指出,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一:重智力提高 轻非智力培养
家长希望通过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也不乏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基础、性格特点,硬性灌输各种知识,把自己一厢情愿的期望建立在对孩子欢乐童年的扼杀和自由的剥夺上。许多孩子因为难以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出现压力过大的现象。
对策:在孩子学业成绩提高的背后,隐藏着种种人格塑造的危机,如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事实上,人的成功不仅与智商有关,更与人的情商发展有关。情商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因素。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应该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误区之二:重身体健康 轻心理关爱
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家长往往更加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家长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许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下降、问题行为产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都与心理问题有密切关系。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例分别达到40%~50%和20%~30%。
对策: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孩子品德的形成,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也直接制约孩子潜能的开发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全的心理比健康的生理更显重要。所以,家庭教育要注意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特别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养成。
误区三:重物质满足 轻精神充实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谓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提出,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理,都会最大程度地满足,而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却鲜有了解和关注。当孩子最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时,许多家长或是没有反应,或是无能为力,不能够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长此以往,很多中小学生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感到家庭空虚寂寞。
对策:大中小学生出现的网络成瘾、恋爱等现象,与其精神贫乏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应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助其理解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如此,孩子定会感到充实,有动力,也会更加珍爱生命。
误区四:重学校教育 轻家教责任
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家庭主要是管好孩子的吃穿,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孩子有了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而一味责备学校、责备教师,而不是考虑自己应如何配合学校共同研究孩子问题之所在,致使师长关系对立,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
对策:作为家长应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意义,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同时,家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以身作则,在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感和情绪等方面都要给孩子优良的教育和影响。此外,父母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熟悉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