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来能走多远,就看具不具备这个素质!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最近小编和同事聊天发现,身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书虫”变少了,特长鲜明、双商优秀的“小牛娃”愈加常见了,关键是这些“小牛娃”们还比较有国际视野。
小编觉得呀,这些现象得益于如今的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了。
小编想到一个数据,2014至2017短短三年间,我国境外游学人数从35万人次增长至85万人次。看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的成就不再单纯依靠分数来衡量,至关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其中就包括了很重要的一项素质——全球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特别强调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了解对方、设法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从而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交流互动,然后将所学用于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集体福祉采取建设性行动。
放眼望去,全球胜任力将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必需能力。那么,作为家庭教育主力军的父母,应该做出哪些努力呢?听听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胡敏教授的观点吧。
全球胜任力为什么这么重要?
21世纪,科技进步开启了真正的全球化,身处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联系、沟通和联结。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时刻。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具备全球胜任力是他们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必需能力。
全球胜任力是 21 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018 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发 起 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首次将全球胜任力纳入考核。
全球胜任力特别强调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了解对方、设法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从而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交流互动,然后将所学用于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集体福祉采取建设性行动。未来的优秀人才往往是多才多艺、具备跨学科能力的“斜杠青年”,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根基参与世界,能有效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对国际性或跨文化问题形成有自己见地的观点。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培养起全球胜任力基础,拥有全球视野、心态开放包容,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他走进学校就会更开放地学习,长大以后才会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全球公民。
将世界带进家里:培养孩子具备全球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在孩子的国际化成长道路上,父母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全球化已经渗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只要父母注意在家庭活动中融入全球化元素,就可以将世界带进家里,将客厅变成课堂,将饭桌变成课桌,为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创设最佳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一任“全球胜任力导师”。
“ 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子的合力 ”是一句非洲的谚语,说的是父母需要善用周围的资源和力量培养孩子。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句话可以改成“培养孩子需要地球村的合力”。父母可以带着全球意识,用好地球村的各种资源,布置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家”。
首先可以从挂一幅世界地图或摆放一个地球仪开始。这两件并不昂贵但功效神奇的物品,既是一种家庭装饰,也是陪伴孩子从幼儿开始的玩具、学具。
世界地图告诉孩子世界有多辽阔,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开拓视野,在其中找到知识和乐趣。可以从认识陆地与大海开始,了解城市与自然的概念,知道不同国家与各种政体;可以从形状开始,发展山川河流等地理知识和日月星辰等宇宙认知;还可以在玩中学,讲述地图背后真实的或虚拟的故事。
每一次家庭出游都可以从地图开始启航做功课,比如去美国旅行就先在地图上找到自由女神像的位置,了解与迪士尼、汉堡薯条、爆米花、蝙蝠侠、超人等有关的地理概念与故事。
其次,与孩子一起关注来自全球的生活用品背后的故事。经合组织对全球胜任力的解读报告中有个故事:一个小学生从衣服的标签上发现自己的大多数衣服都产自孟加拉国。她十分好奇地上网浏览各种服装的网页,发现有一些品牌更关心工人的人权问题,而有一些品牌则长期存在“工厂工作环境恶劣” 的问题。于是她阅读更多的文章后,开始购买公平贸易的品牌,并积极呼吁制造业在道德上负起应尽的责任。这个孩子的行为,体现了全球胜任力的第一个目标维度——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从纸尿裤到化妆品,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物品携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父母可以从这些实物出发,跟孩子一起讨论其中蕴含的经济、地理、社会、道德等话题,将世界带进家里,为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创造环境。
培养“ 斜杠青年 ”:鼓励孩子参与世界
孩子的世界会一天一天变大,他们会从父母精心构建的舒适家庭,逐步走向世界。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世界,帮助孩子走出去。
我们这一代人走出去参与世界的方式很少,主要是出国留学或者进行国际访学。但今天的孩子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与世界建立起联结。
《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将人类与文化载体的依附关系分为“言语之民”(文化来自口口相传)、“书籍之民”(从五百年前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算起)以及如今的“屏幕之民 ”。他举例说:一位朋友的女儿从小就习惯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指指点点,某天这位朋友将一张打印好的照片放在桌上,女孩走上前去,数次尝试将它拉大,未遂,于是对父亲说:“它坏了。”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是与全球化并列的两大关键词,未来的一代将同时兼具数字化与全球化的特点。因此,父母可以不出家门,通过线上学习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然后在真实生活中引导、鼓励孩子参与、行动。
当然,真实的情境体验也不可缺位。“PISA 之父”、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 14 岁就开始在德国国家少年交响乐团中参与演奏。他说:“通过音乐,我开始逐渐认识世界,我可以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们演奏音乐,这个经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业学习,但它帮助我打开了与新的国家、文化、事务和人们交流的大门。”在全球化背景下,孩子们日常就生活在地球村里,有可能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与事,可以找机会适时参与。
英国教育专家托马斯·海顿曾讲过他的间隔年故事:“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之前,我选择过一个间隔年,这是对我成长最重要的事情。”这一年,他先找了一份全职工作——在超市切奶酪、卖奶酪,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和赚到的钱环游欧洲。在工作和旅途中,他更深入地了解英国,并认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了解他们的国家,也变得更加独立。他特别谈到父母的鼓励,并称是“从父母那里收到的最棒的礼物”。
未来的优秀人才往往是多才多艺、具备跨学科能力的“斜杠青年”,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根基参与世界,能有效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对国际性或跨文化问题形成有自己见地的观点。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培养起全球胜任力基础,拥有全球视野、心态开放包容,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他走进学校就会更开放地学习,长大以后才会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全球公民。
梦想是基石,兴趣是加固剂
与大家分享一段我很喜爱的话:“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极圈上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梦想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有人说,人生恍惚间便如隔世,倘若不用来实现人生价值岂不是浪费了大好时光。所以,世人便开始追求梦想。
还记得孩子们小时候用稚嫩的童音说着:“ 我以后要当一名人民警察扬善惩恶,我以后要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孩子们渐渐长大,步入了小学、初中、高中,有一天回家他们会吵嚷着说:“我不要做人民警察和医生了,我要当一名飞行员翱翔蓝天,我要做一名武警战士保家卫国……”
诸如此类的宣言无一不代表着,随着成长阶段的变化,梦想也在随之变化。所以,要让孩子记得伴随着成长,让梦想生根发芽,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素养与技能。
当12年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结束后,孩子们带着梦想步入考场,等高考最后一门学科考完,走出考场,望向窗外蓝天,憧憬着不久后填报大学专业志愿…… 孩子们此时选择的专业,构筑了梦想的基石,而他的兴趣便是让这块基石愈加坚实的加固剂。
兴趣是道选择题,让孩子试试排除法
你的兴趣是什么?这个问题既宽泛空洞又具体生动。
之所以说兴趣“宽泛”,是因为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在这个年纪,兴趣爱好定是不计其数;
之所以说兴趣“空洞 ”,是因为在浩瀚的兴趣星球中,迷茫加深了无力感,不知如何选择;
之所以说兴趣“具体”,是因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将从浩瀚中慢慢抽离出自己最热衷的那一项;
之所以说兴趣“生动 ”,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终将变成年轻人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和梦想。
当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柳彬 1980 年考到北大,1990 年博士毕业,之后就一直留在北大做老师。而他当年对专业兴趣的选择便是用的非常简单的方法——排除法。
他知道自身文笔尚不完美,不够惊艳,所以他不选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其次,他说他不是一个在实验科学上能像女孩子一样心灵手巧的人,于是他不选实验学科。最后,他发现自己不是在识记能力方面能颇有建树的人,于是他排除掉了化学这类自然学科。
如此一来,他的专业兴趣能往哪个方向发展?他发现他只能选择数学,加之他发现学习数学不算辛苦,于是才有了他在北大从学生到教授的38年。
如果孩子还不知道在兴趣星球该如何挑选某一兴趣钻研发展时,不要慌张,请记得兴趣一定是一道选择题,解题钥匙是排除法。
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奉献智慧和努力,才能在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不管孩子最终的兴趣爱好是演讲、文学,抑或是物理、生物,孩子都不会再迷茫,当他发现了内心的呼唤,发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和光亮,孩子将会以更强的适应力和包容性,去拥抱世界,获得全球胜任力。
塑造这样拥有全球胜任力的孩子,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多方合力,不断尝试和探索,寻觅的过程中完美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充分引导孩子走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家长和各种外力能够做出的努力。
未雨绸缪,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也早已意识到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与实践。著名英语教育与教学管理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董事长兼CEO胡敏教授将自己对国际教育三十多年的关注和深刻洞察付诸笔下,荟萃成书。由国家一级出版社——东方出版社重磅出版的《全球胜任力: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将于2019年3月底正式发售,目前,已开启全网预售。该书作为中国全球胜任力研究的趋势学分析专著,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