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搞教学研究
对于个人而言,教师的教学必须经常获得一种突破的灵感,或者说一种持续上升的力量,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每天有新的进步、新的发展,我们的思想才不会僵化。没有哪一个教师愿意自己的教学长时间在同样的水平上停滞不前。
问题的提出:教师的这种教学上的上升的力量来自哪里呢?
问题的思考:首先可能会来自教学本身,来自教学的点滴的积累。这也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上所依靠的东西,即我们所谓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改革和发展的教学理论面前,经验有时候难免成为包袱。如何区分经验中有效和无效的成分?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力量?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获得持续上升的力量?仅仅依靠那些来自教学的点滴积累显然是不够的,这时候,我们需要有超越教学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应对高层面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突破自己的多年“习惯”和“经验”,将目光和思想转向教育科研开始成为一线教师获得教学突破、获得新的专业增长点的一个很关键的出口。
问题的突破:克服自身的“习惯”
有人说,习惯成就人生;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成败。在教育中人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但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自己的习惯养成问题。
教师的习惯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一个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如何处 理和同事的关系,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境中、延续到各种教育环节中,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学校组织大部分教师共有习惯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教师一种自在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
教师的习惯也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于讲讲讲练练练,习惯于仅仅关注结果而不顾过程,习惯于仅仅布置书面作业;在家长会上,习惯于只谈学习成绩,习惯于要求家长给学生施压;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 上,有的老师习惯于竞争,习惯于对同事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有的老师习惯于批评,习惯于罚站;当一种教育改革来临的时候,有的老师习惯于质疑,习惯于墨守成规,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教育的困境,有的教师习惯于抱怨、伤感、忧愁,习惯于放弃心中的目标、追求、理想,习惯于远离与逃避……毫无疑问,此等习惯是坏习惯。
有的教师习惯于欣赏与赞美学生,习惯于尊重与关怀学生,习惯于帮助与激励学生;有的教师习惯于与同事相互理解与支持,习惯于与同事交流与合作、研究与探究;有的教师习惯于拓展教材,习惯于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展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学习活动;有的教师习惯于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重反思……这无疑是教师的好习惯。
坏习惯一定要改,好习惯如果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终究有一天也会归入坏习惯的行列,因为“不变”本身未必就是好习惯。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教育改革就是一种挑战习惯的活动。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不少人就抱怨:好不容易习惯了的教材,又改了变了换了。所以“习惯了”未必就是“实现了”某种积极的价值和目标。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教育改革核心价值的追求,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习惯。
其实,教师成长、提升的突破口就在于——改变自己,不断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是对自己从事教育环境的最好改变,是对自己的最好发展。
问题的突破:使自己成为教学研究者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口号,然而,如何成为一个研究者,似乎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途径,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从哪里开始教学研究呢?
从教材研究开始。新教材的熟悉、使用、再开发、创新等,新教材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技术观、整体观等,无不充满了值得研究开发的内涵。新课程标准只规定最基本的、每个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要求,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具有差异,如何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学生的需求,这个任务就主要落在教材编制、选择和教学处理方式上。这样,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制将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获得更大的适应性。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开始有新的准则。随着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性的增加,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理念的多样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从自身的教学课堂反思开始。请现在就开始反思,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境:一个知识点,讲了好多次,可学生还是领会不了;一道题目,练了好多次,可学生还是做错;自己的课堂上,总有一些我们认为的“差生”听不进去,学不进去;感觉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己的“付出”总是有差距;觉得学生越来越“学不会”,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了;自己在课堂上常常采取的是什么教学方法?课堂效率如何?自己的课堂有多大几率能够算得上“有效教学”;自己的课堂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低效教学”、“负效教学”现象?
每天审视自己的课堂,每天发现并向自己提出一个值得改进的问题,加以思考、研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改进,直至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去思考解决第二个问题……
从研究高考、研究考试开始。 高考备考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过程,是一项特殊的教学研究过程。其教学教研的要点在于:
①高考复习教学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以《考试大纲》为线索主动构建学科知识;如何引导学生以“课本”为线索主动构建学科知识;如何引导学生以“高考试题”为线索主动构建学科知识。
②高考命题研究:高考命题趋势;高考题型及变化;高考复习教学中如何选好题、编好题、用好题;高考复习教学中如何针对高考题型展开训练等……
……
乍看起来,这些问题都是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小问题”,但却都是制约自己教学水平、教学成绩发展进步的大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教师的境界就提高一层,认识就加深一层;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只有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和失败之处,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真正有效,才能使我们不断成长。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
带着自己的思考,解决身边的一点一滴的教育教学问题,就是一种科研,而且是一种切合中学实际的科研。科研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