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学校文化的立足点应该是在课堂上。否则“学校文化”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标签而已。看一所学校是否真的有文化,就去看看她的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某些专家们也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桎梏学生思维灵动的囹圄。因此,课堂中目前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文化的问题,因此,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其着眼点、着力点主要应放在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80%以上时光的课堂,这就是课堂文化的重要所在。
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应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导,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真谛。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在课堂上,这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课堂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呢?这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的思索、实践和研究。
1. 构建和谐的“对话文化” 传统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成了教和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而“对话”则要求课堂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从而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
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教学相长”这句古朴的教育信条,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就是学习共同体。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
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要善于激励学生参加对话的深刻动机和兴趣,要善于创设引发学生对话的课堂情境。师生对话原本是十分平常的,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却有着多层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不是对话本身,追求的是对话对学生在学习品质、非智力品质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就是要创造生成性的教学,使师生都觉得每一节课都有新的心灵感受。同时,还要善于开发生本对话的新境,生本对话是建立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是师生对话的补充和深入,是精神的灵动体验。此外,还要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不仅要让学生放声地讲,还要让学生能静心地听,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和谐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对学生首先要尊重—真诚—理解,还要求教师学会倾听——用心去听,这是心灵交融的关键。 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情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才可以说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有了深刻的内心理解,才可以和学生感同身受,才真正是课堂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达到此等境界的课堂才是和谐课堂。 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每一节课都应当有思维的深度,有思维火化的不断闪现,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至少是探索、顿悟,这应是现代课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必须破除和扬弃那种知识传授的记忆型、完整地执行教案进程、学生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思维得不到碰撞、智慧得不到启发的课堂教学,实施质疑—思维型教学,达到生成的目的,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探索意识、质疑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仅要改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途径,还要努力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思维型教学实质上就是构建课堂的“质疑文化”。
对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激励学生对自己、对教材、对科学提出质疑,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究思考。只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认真思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思维的碰撞就会不断释放出“火花”。新课程提倡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向科学提出质疑。新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贯穿科学精神这条主线,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和创新”。获得成功就要坚持求真和创新,要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著名语文老师孙双金形容这样的课堂犹如登山:“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引领他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文化的高山,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自己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合作学习的品质 是构建课堂文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传统课堂的学习目的属于应试型,把考试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提问假设、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交流体会等都变成摆设。而实施“素养型教学”,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目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放弃应试教育,但通过倡导合作学习、构建“团队文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 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人文教育即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关键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凸现。科学,是研究、认识、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是求真。人文,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需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是求善。当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教育和相辅相成的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当代课堂,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协调而健康地育人的“绿色”课堂。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课堂文化的非凡境界,也是德育融入课堂的理想境界。在这样的人文课堂中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课堂文化建设需要探究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科学素质型课堂、绿色课堂文化的建设,有几点还需要广大教育者认真探索:
1. 知识内容的选取 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途径,必须掌握知识才能有发展,这是肯定的。但传授知识不等于在课堂上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简单传授知识结论。恰恰相反,传授什么样的知识,怎样传授,如何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如何利用开发学习资源,其中大有学问,值得研究。
2.素质教育课堂的方法 创设情景,点燃激情,可以用鲜活的问题驱动,模拟前人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简约复现的科学之旅;也可以设计精彩的实验,掀起学生求索的激情;亦或撷取生活中的事件等等,借此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淡化教育痕迹。给学生一段时间来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即亲自履历、心灵感悟。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运动场。互动生成的课堂源于教师匠心独运的设计、源于教师驾轻就熟的导引,在这样的课堂不应是师生浅层次的沸沸扬扬对白,不是简单识记问题的一问一答(即唇动),而是 师生间互动出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师生间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真理,共同体验思维高峰的喜悦感(即灵动)。此类课表面上可能平静如水,可是师生的内心在起伏跌宕,思维在高速运转,是真正的心灵与心灵的对接,情感对情感的感染,思维对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个性飞扬,才能激起创新的火花!
3.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不少教师在课堂讲述中,一般还是喜欢在比较几种不同的方法上,然后得出最优的一种推而广之。其实,这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肤浅认识。怎么能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建立信心,应该从每个小问题、小细节开始,养成其质疑、探究、思索、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自我评价的习惯,并逐步培养提高其能力。
很欣慰地感受到,北大附中的新津为明学校所奉行的办学理念是扎扎实实在课堂上建设、体现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正在慢慢浸入到老师的灵魂中,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都能感受到“使孩子快乐成长”学校特有文化的存在,都能感受到“快乐学习”这种文化的课堂魅力,传统教学的课堂内外的文化反差正渐渐地消除。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不仅是“快乐”的,还是有“效果、效率、效益”的。早已打破了封闭、集权、死水一潭的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