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家长-老师共同“给力”,激励孩子努力学习
尊敬的家长:
我当了几十年的老师。感受最深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一般同”。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性格,只要你身为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材的。而当老师的呢?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学习追求,每天能有进步,个个都有出息。今天,针对孩子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培养教育孩子的办法。因为我们都是学生家长,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应有更多的共同点。我讲的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相信各位家长也能谅解。
第一:应该把培养孩子放在第一位。
作为一个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以各位现在的年龄,如日中天,正是干事业的时候,然而人到中年,也会诸事缠身。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无论怎么忙,都不能忘了对孩子的教育、监管和培养。我们当家长的,就应该把心思多用在孩子身上。千万不要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校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当然要对学生负责。但是,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谁也不能取代的。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现在尽量的挣钱给孩子准备将来不是一样吗!”其实,那不是个好办法。林则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孩子若如我,要钱干什么?孩子不如我,要钱干什么?” 孩子如果争气,不用给他留钱;孩子不争气,留钱只能帮助他惹更大的事。北京一位大学校长讲过一段话,“青年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父母应该给他一杆猎枪,并教会他打枪的方法,而不应该为他准备干粮。”是啊,干粮总有吃完的时候,有了猎枪并且学会了打猎,他就一辈子饿不着。
第二:你的孩子具有成材的一切条件。
也许有的家长朋友担心:“我的孩子现在再努力是不是有点晚了?他是不是有点笨?”你的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孩子是人生还没有开始,怎么会晚呢?至于说笨孩子,我教了这么多年的学,还没碰上一个!记得听过一个故事,上帝造人忘记了灌注智慧,派神使赫尔墨司办这件事。于是他是每人灌了一勺子。偶尔有灌重了的,那就是天才。偶尔有灌漏了的那就是白痴。天才和白痴都是极少极少的,大家的智慧都是“一勺子”。马克思也说过,科学家与搬运夫的差异绝没有家犬与猎犬那样大,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后天的分工造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越是看起来憨乎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考不上学的孩子哪一个不也是聪明伶俐的。问题不是聪明不聪明,而是有没有把聪明用到学习上去!
也许还有的家长朋友对我们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放心,那更是多余的!依我的观察,我们的北大附中,从教学设施到教学管理,从校长到教师,从学校文化到班级文化,都和谐共同,堪为成都市一流!虽然是民办学校,但学校办学目标高远宏大。没有一定水平的老师,不爱岗敬业的老师,在这里是不可能站住脚的!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了。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孩子努力”了!
第三:要让孩子有点危机感
。
老作家柳青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孩子现在就是在走这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好了,一生顺利;这几步走不好,恐怕要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家长们应该能看清楚。为了孩子,当然不惜作出任何牺牲,问题是我们这些当家长的能够为孩子们帮上什么忙?能够为孩子们干点什么?我想,我们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孩子有点危机感,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学习!
应该说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刻苦学习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但也确实有一些孩子是努力不够。对这个问题我们老师看的比较清楚。对一些智力很不错、但就是精神老是振作不起来的孩子,不能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聪明用于学习使得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的孩子。我想告诉家长们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老是不能提高。一天早晨,这位运动员照例到山区公路上锻炼,突然听到了狼的叫声,因为是一个人,他吓坏了,不敢回头,拼命的跑,谁知那狼的叫声跟了他一路,原来这一切都是教练安排人模仿的。结果,他的这一次的训练成绩出奇的好。教练对这位运动员说:“原来不是你跑不快,而是你的身后缺少一只狼!”我想,我们的孩子们之所以精神不能振作,其根本原因就是身后缺少一只狼啊,这个因素值得家长们思考。
我们的孩子们真的没有后顾之忧吗?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来的严酷的竞争和对人才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不是非常现实的存在着吗?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感觉不到呢?因为我们有些当父母的跟在孩子的身后拼命为孩子“打狼”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这样做就是爱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吗?我们能够永远的跟在孩子和孩子的孩后为他们“打狼”吗?我觉得真正爱护孩子,就应该为孩子的长远打算。经常在孩子面前提醒他所面临的危机,让他们不要忘了背后有一只狼!千万不能让孩子觉得身后有个能给他打狼的好爸爸,从而有恃无恐。那样做不是爱孩子,而是坑了孩子的一辈子!
第四:家长要理顺父子(父女)关系,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当家长的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对孩子简单批评过多造成对立。(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当了一辈子老师,磨练的对待学生可以说是比较有耐心了,但在面对那些有好的智力基础却“故意”不努力学习或者干脆不学习的孩子,劝说无果时还是会发火,这是不应该的)。这些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因素,大多与家庭和家长教育失当有关系。
我们常犯的毛病有两种:一是“恨铁不成钢”;二是“顺其自然(其实是放任自流)”。其实,“恨铁不成钢”这句话并不正确。首先,钢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好孩子好学生是培养教育出来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教育一个孩子谈何容易!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仅仅是“恨”怎么行呢?“恨”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铁不成钢,责任在谁?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不愿学习,不愿成才,我们当家长的应负一定责任!还有的家长以“顺其自然”为自己教育失败开脱或者真的产生这种想法(恨铁不成钢是一种失误,然而放任自流更铸成了另一种错误),更不应该。顺其自然本是一种应有的成长状态,顺其自然不能没有疏导和规范,更不能没有目标和方向!
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谈一谈,疏通感情,消除父子、母女的隔膜,在人生目标上取得一致认识,然后两代同心,目标一致,相互帮助、支持、鼓励,一起成长!
第五: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和他共同拟定努力目标。
没有远大的目标会使人失去动力!没有具体的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
记得前苏联有一个政治笑话:一位老人听农庄主席作报告,说共产主义已经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了。老人不理解,回家问上学的孙子什么是地平线,孙子对爷爷解释,“地平线就是遥远的天边的一条线,我们能看得见却摸不着,你越是靠近它,就觉得它离你反而越远。”老人叹了一口气说:“完了,没有希望了!”
如果我们要求自己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孩子:“你必须给我把学习搞上去!”那就等于给他制定了一个地平线式的大目标。语数外理化生,你让他从哪里下手。最后,恐怕也只能说一句“完了,没有希望了”。
对策是有的,那就是把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日本曾经有一位小个子马拉松运动员,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在比赛之前观察场地,把整个行程分解为若干段,设定若干小目标,然后一段一段地跑完它。大家看,篮球筐的高度设计得可真有学问。不高不矮,跳起来刚好能够得着。如果太矮了,没意思;如果太高了,比如说5米吧,大家都投不进去了,谁还有兴趣投去!
我们当家长的,一定要在小时候就把你对孩子的期望告诉他,你、你的整个家族希望他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要以各种方式灌输给他,然后每周、每个月都给孩子一个他经过能够实现的期望,使他每天、每周、每个月都能有所进步。
第六:让我们劲往一处使。
过去,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现在看来,这句话是有点问题,如果孩子能不在社会上受到不良影响,我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我们所能依靠的就是学校老师与家长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了!
记得曾经读过的一个古老的俄罗斯寓言故事:在湖边停着一辆货车。小马、天鹅和螃蟹都来拉这辆车。大家都很使劲的拉车,累得满头大汗,但就是拉不动。原来小马使劲的拉车往路上走,天鹅则使劲拽着车往天上飞,螃蟹呢,则是一心想把车拉到路边的水沟里去。朋友们想一想,这多象我们教育孩子啊!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那三股拉车的力量。学校是那匹小马,家长就是那天鹅,还有“一大群螃蟹”“一心要把车子拉到路边的水沟里去!”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首先要剪断社会上那些“螃蟹”的绳子,别让他们“使横劲”,然后把学校和家庭这两股绳子并成一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把这辆车拉到正路上。
谨祝
阖家欢乐!新年愉快!
高二理科化学教师 李红卫 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