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推崇的有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由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既然成为这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所以,新课程的课堂模式也必须有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也都开展课堂改革实践和研究,全国涌现出了九大范式的高效课堂,分别是:①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②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③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④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⑤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⑥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⑦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⑧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⑨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究竟应该建设、追求什么样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是好课、什么是有效-高效课堂的实践和评价标准,许多专家给出过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 “五实”标准:平实、真实、丰实、扎实、充实;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文喆教授的“五项标准”: 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 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评价的包容性。
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十化”标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 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崔允灏教授的“十二字”标准: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上述专家学者对高效课堂的概括,都从特定的角度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道出了我们的课堂应该追求的方向。
我们的共识: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 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 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这里把能否实现或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而不去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
我们的共识:在现阶段中学的教学课堂,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好课,应主要看其是否具有“四理念,五环节”:
“四理念”,就是在课前备课、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中,必须具有四个教学理念:
1、热爱学生、学生至上的理念。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涵义――发现个人,关注人的成长、发展,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人的自由权利高于一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热爱儿童”。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有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充其量不过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但情绪的背后,却是老师的做作,举手投足如同操练。联系到我们的课堂,我们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为了学生,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多,用得更好。
2、面向全体、为了所有学生的理念。学生天资不论高低、学业不论优劣、个性习性不论如何,全班所有学生都应该纳入我们的教学视野。教师不管研究什么理论,更新什么理念,改进什么方法,其核心永远是一条——关注学生,符合学生的需要。——将关注学生变成自己的生命本能,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种特殊的习惯,一种生存的需要。
3、对症下药、教学就是为了解决学生问题的理念。针对性是课堂教学的如铁一般的规律,叫“铁律”。学生的知识哪里出现盲区、误区,教学就要深入到哪里;学生的能力在哪里出现不足或薄弱,我们的教学引导和训练就要紧跟其后。
4、能力立意、学以致用的理念。我们的教学不是给学生的脑袋里装灌知识,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来等着你为他装载知识的。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概念、原理、方法等去联系实际地得心应手地解决面临的相关的问题。
“五环节”,就是有效课堂中必须具有的五个教学环节:情意导入,提出问题(任务、目标),组织阅读(自学),当堂训练,归纳拓展。大家知道,不同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甚至是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环节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今天还是要强调这五个基础环节,因为这五个环节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情境导入。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情境导入就是要求教师充满情感的开始一节课。没有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就没有学生心灵激荡、思维激活的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在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大爱中拉开序幕的。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窦桂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真实的学生,我们必须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的四十分钟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课堂教学实际就是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相互碰撞的过程。情境导入,用我们的真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们就能迅速地驾驭住学生思想的奔马。
2、提出问题(提出目标、提出任务)。问题或者说目标任务,是学生学习的航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确立和提出学习问题、课时目标或任务,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3、组织学习(阅读•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衡量一堂课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就是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实际上,大约有70%左右的阅读内容学生是自己能够解决的。
4、当堂训练。当堂训练是一节课中必须具备的环节。因为它能起到巩固、运用、拓展延伸的重要作用。一堂课是否高效,从某种程度上讲,就看你有没有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训练。当然,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5、归纳拓展。归纳是将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加以小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适当加以提升拓展。一堂课最后的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高效课堂涉及的方面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穷尽。在这次赛课活动中我们主要提炼出有效课堂的“四理念、五环节”,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可以保障课堂高效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既可以成为老师们在今后教学中设计课堂的基本原则,又为老师在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中提供一个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