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好课”标准浅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组织得当、教学基本功好等作为一节好课的基本条件,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如何引入、如何过渡、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画龙点睛的小结等等,我们关注的是教师能否酣畅淋漓的表演完自己预设的“课本剧”,课上无一点纰漏。这样的好课标准,是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表演艺术的精湛与否决定课堂的成败。
本学期,化学组试行《学案导学》教学法,学案导学的真谛是“因学而教”,是要求教育走向以学生为本,体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好课标准是什么呢?
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探究,我们认为一节好课应具备:为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广泛利用并开发教学资源;在明确的目标下,设计多样的、有效的活动,在活动中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反馈;有效的评价,有利的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综合学科组全体同仁的探讨意见,再依据个人的教学体会,简论如下:
一、 处处渗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三维的目标建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好课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将学生看作是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构建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①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②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即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人人潜能无限;③其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会的任何东西,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学生本身是自己成长的主宰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本体,是变化的依据。我们的任何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体验,即未来的发展来展开,从学生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二、 时时互动促成思维碰撞生成精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角上演教案剧,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新理论、新成果、新事物、新动向、新问题,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并结合地方、学校、本班实际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携手共同成长!
现代教育的本质已从简单的传承知识活动,转变为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主动地认识、接纳、筛选、加工信息,既使是需传承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探究而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环境、与教师、与群体等在一定意义上都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学习者本人内化实现知识的飞跃。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交互作用、共同的即时创作的过程,亦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创生,身心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磨砺,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塑造,这就是“生成”的要义。
这样的好课如何生成呢?
1. 创设情景 点燃激情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作为师生平的关系中的首席,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与学生一道创设一种安全、和谐、民主、向上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有一种自激向前的冲动;靠我们创设的情景,激起学生浓浓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愤悱”之境。布鲁纳说:“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具体的方法可以用鲜活的问题驱动,模拟前人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简约复现的科学之旅;也可以设计精彩的实验,掀起学生求索的激情;亦或撷取生活中的事件等等,借此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淡化教育痕迹。
2. 主动探究 过程体验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在教学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给学生一段时间来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即亲自履历、心灵感悟。这种探究获得体验,已不仅仅属于知识范畴,已经上升到理性,扩展到情感、价值观等领域,已经使课堂成为成长的场所,成为学生勃发生命生机的沃土!
3. 互动倾听 灵动升华
互动,指人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教学互动,是指教与学两个要素围绕课程目标针对同一个事实积极交流沟通和相互作用的规则的运动形式。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之中的探索者、倾听者、支持者、学习者,还要学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发现、见解、困惑,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坚信: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们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在跌倒处爬起,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一节好课应充分体现“学习探究”,使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力的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互动生成的课堂源于教师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驾轻就熟的导引,这样的课堂不应是师生浅层次的沸沸扬扬对白,不是简单识记问题的一问一答(即唇动),而是师生间互动出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师生间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真理,共同体验思维高峰的喜悦感(即灵动)。此类课表面上可能平静如水,可是师生的内心在起伏跌宕,思维在高速运转,是真正的心灵与心灵的对接,情感对情感的感染,思维对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个性飞扬,才能激起创新的火花!
生生交流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他们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互动”,是一种同伴互助;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见解,即使鼓励反馈,是一种专家引领;对话,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参与,也意味着理解。
三、体现教师深刻领会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整合
整合,指两个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个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交叉和有机融合,是二者的一种和谐、一种互动。关于整合的范畴非常之广,探讨也非常激烈。在课堂教学中,一节好课中要特别关注的整合是:
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凭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获取、分析、加工信息,培养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问题情景,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实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实现师生、生生的协同学习,共同成长。但是,在整合中切忌为了课堂的点缀而“用信息技术”,使之成为画蛇添足之举。成为喧宾夺主之器,我们的整合要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奇效,也就是要注意整合的度。
⑵教材的整合
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体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理念,创造性的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包括生活体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文本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等进行有机的融合,使我们的课堂做到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本性的高度统一,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师获得成功体验、是师生享受生活的乐园。
总之,一节好课,应在课堂结束时,令师生回味无穷,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好课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力的载体,闪烁着创新精神的灵光,凝聚着师生对理想的憧憬、追求。在新课程强力推进的时下,我们每位教师在平素的课堂中,要关注以学生为本、课堂生成、整合性,用我们的真心去做教育,用我们的真情去演绎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