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赛课”而想到的
近两年来,几乎每学期都要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比赛做“评委”,每次观摩完毕,总会滋生一种别样滋味萦绕心头。从提高现代课堂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进而深化拓展新课程改革的功能上,不能说学校的此类“赛课”不必要,作为展示教师风采、进行教学交流、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公开课等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教师从名师公开课中开阔了视野,取得了真经;从自己的公开课上悟到了缺憾,收获了真知。然而,与之伴生的种种问题也将公开课蒙上了质疑的阴影。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和现象阻碍了公开课发挥其原有的作用,甚至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赛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使老师成了演员,背后还有导演、编剧、舞台设计等剧组人员,课堂就像演出一台编制好的剧目。赛课前,同学科教师反复听课并提出修改意见,甚至细致到什么时间做什么手势等细节,以期课堂完美。可是,在一次次的打磨中,参赛教师的课堂设计被打乱、杂糅,容纳了众多教师各自的优点,甚至最终面目全非。其实,我们强调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并不等同于就划定条条框框、千人一面,使教师失去了个性发挥的空间。这样的赛课,比赛出来的是什么呢?比的是老师的常态下的教学基本功、教学风格、教学艺术魅力吗?不是。这种在同一个标准尺度下,经过多人指点、长时间精心打磨、打造的课,实际上成了集体编剧的“课堂剧”的演出。这样的赛课,有时候确乎能成就一批“名师”,但是这样的“名师”对赛课者自己、对他人而言有实际意义吗?
还有一些公开课上有不围绕教学重点授课的现象。其实,教师对教学重点都是了如指掌的,但他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围绕教学重点讲课,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不说,学生还往往积极性不高,课堂没有波澜,而这是公开课所不允许的。因此,一些教师就将教学重点转换为“学生喜欢的话题”。这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发言也精彩起来了……教师要在定准教学重点之后再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否则,公开课就会看之有声有色,品之无香无味。
也有一些公开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复杂,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有教学形式全套上场:学生分组讨论,扮演角色,编课本剧,正反方辩论,充当记者采访……
以上这样的赛课,的确是对“有信仰的教育”的一种背叛,至少是失落了主旨。
所谓有信仰、有理想的教育,是说,教育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种充满了互动、熏染、开启心灵以及提醒心智的“慢艺术”,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言行熏染、心灵陪伴。这种注重心灵、注重创造、注重身教、崇尚高尚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和动感的教育。比如老师的一手漂亮的板书字,总让人得到一种美感和审美冲动。再比如某位教师的敢于直言、无所畏惧、灵魂孤独而清洁的情操,总会让学生生发无限的人格敬仰等。好的教育就是这样注重学生人格内核的打造,注重提升教育的儒雅、高贵、高尚、傲岸的精神风度,这样的教师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成为学生灵魂和理想的引路人。
可是,当今风靡教育界的琳琅满目的“赛课”,说白了是一种教育的造假,一种教育管理者政绩的造假。更可悲的是,组织者、参与者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机智的一种严重蹂躏和践踏,还将这种善于“蹂躏”当做艺术和成功之道。在这样的“课堂剧”日益大行其道的状况下,教师的“激情的教育叙述”和创造机智日益被剥夺,特色的、因人而异的教学风格日益被各类“专家”摆布为木偶,教师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成为了一种弄虚作假的演出,甚至成为了对学生的折磨,对学生则构成了欺骗。课堂——这个最严肃的阵地,却成了“造假示范地”。总之,所谓的“赛课”,给教育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教育追求的日益物化、教育品质的日益市侩和庸俗。教育品充满了欺诈和投机,怎么能给孩子们带来良好而持久的教育影响呢?
新课程精神理念是需要推进,教师是需要专业发展,但是这种“赛课”形式是最好的途径吗?教师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找不到自主专业发展的“路线图”,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和成果没有预期或觉得前景迷茫,看不到前进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自己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赛课”能调动起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学习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吗?笔者以为,从这种意义上讲,以“赛课”代培训的方式恰是最不好的做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自我的、自觉的工程,其要害有如下几点:
其一,教师经过3-5年的教学生涯后,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将熟知认定为真知,头脑里储存了大量的行为套路和模式,从而作茧自缚,限制了进一步的追求真知与成长。这时候需要不断打破教师生涯中不知何时形成的思维定势,使自己经常处于自我质疑、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思想状态,经常深入省察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盲点、弱点、死点、亮点,抱着求是与审慎的态度研究问题,不惜大胆地颠覆、拆除、重建,以不断突破自己的窠臼。
其二,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是“在学习和模仿中格式化与求同”体验,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的成分较多,这种成长历程在早期是有利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容易自我束缚和陷入窠臼,很难透视到教育教学之全貌与幕后风景,很难再发现自己的事业突破口。此时,教师最需要的是保持求异、开拓、钻研、创新的信念,尝试着做不一样的事情,力求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力求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风采的“自己”,最终努力建造和彰显自我。
其三,教师的专业成长到最后,就不再只是拼专业知识,而是拼阅历、拼学识、品修养、拼操守。也就是说,“功夫在诗外”。这时候,教师要熟读精思、勤学苦练、厚积薄发和人文贯通,自觉的追求教育教学之更为根本的要旨和精髓,全面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素养和人际智能,用“诗外功夫”支撑、促进自己更快的专业发展。这时候需要做的,是修身养性、育心正己,熟读精思、勤学苦练,盐在汤中、广存博取,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赛课、公开课似乎让人很纠结,有人喜欢,有人怨。但教师需要与公开课打交道,获得更快成长。那么,如何改进公开课?至少,公开课必须拒绝虚假的“表演”,反对单纯的“真实”,呼唤自然纯真,倡导常态课的公开。常态课是相对于公开课而言的,重在每节课都让学生学扎实,哪怕是做一道题或写一个字,只要学生学会就行。因此,常态课需要让学生静心思考,独立做作业。这样一来,听课人就会感觉容量太少,形式太单调。其实,我们评价的依然是教师,关注的是教师,却没有从学生层面去关注、思考和评价。学生做得怎样,学得怎样,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好与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