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关于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2011.5.23—5.26日,北大附中新津实验学校组织了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我们有幸集中观摩了7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感受颇深,启发颇大。引发了自己对“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高效课堂”高效在哪里? 老师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首先什么是课堂效率(效果、效益)?大家的理解就各不相同。
我的体会,一节课堂是否高效,一看知识能力:是否有知识—方法—策略过程的教学设计和有效引导落实,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二看情商情感:是否有艰难的识记、思考、探索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经过艰苦努力而得到的愉悦感、成功感。这两方面做好了,既是高效课堂,又是快乐课堂——即常听到的“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课堂。但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到、做好很难。任何一个老师,在每一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之内阅读、思考、分析、演练、总结、调控,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习得方法策略,并得到情感的磨砺和陶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从哪里入手呢,还是知识,但知识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是培养思维力、发展能力、历练情感、陶冶身心的手段,关键点在于使知识“动起来”、“活起来”,产生碰撞、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锻炼思维、形成方法、培养情感、养成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而如何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或正在学习的知识“动起来”、“活起来”,使知识产生知识、使知识产生思想、使知识砥砺情操,需要老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策略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研究和课堂设计。
总之: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课堂;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索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设计基础 要建设高效课堂,就要了解、研究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习惯特点。第一,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特点、风格要有事先的深刻了解和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地点、教材、师资等条件相仿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却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认知风格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有两类:一是从自己的感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即我们常说的有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好学生);二是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即我们常认为没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 第二,尊重和发挥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优势。只有当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思考或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教学设计者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管理,因材施教,给每个人显露自己特长提供条件,发挥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素质优势,让每个学习者都处于学习优势中。 第三,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着力于:(1)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对自己学习风格的不足之处有清醒认识。(2)鼓励两种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竞争。(3)培养学习者逐步掌握学习策略,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4)培养学习者丰富多彩的人格和协同精神,促进个体与班级学习环境的和谐统一。
“高效课堂”教学范式的借鉴与实践反思
目前,全国高效课堂共有九大范式,分别是①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②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③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④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⑤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⑥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⑦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⑧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⑨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我们生化组二年来一直实验探索的是“学案”导学的教学改革,其中课堂形式上借鉴了上述几种教学范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合适的。我们体会到:借鉴或推广某种高效课堂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思考、融合与重构的内化过程,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则其后果很可能是既没有建立起高效课堂,连教师过去的自身优势都会失去。借鉴高效课堂模式,首先必须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校本消化”,即根据校本情况汲取吸收的过程;然后进入批判与生成的“重生”过程,即领悟—剔除—融合—重构,最终生成同质异形的校本化高效课堂模式。任何高效课堂模式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高效课堂标准,上述高效课堂范式也不能说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成功模式。我个人觉得,现行高效课堂模式在处理导与学关系的层面,尽管都有一些突破,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漏洞或偏颇。因为课堂效益取决于导与学两方面效益的乘积,所以课堂教学中导与学两方面不能偏颇。重构高效课堂,必须对导与学关系进行科学定位: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学生的“学”是以教师的“导”为条件,而教师的“导”,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没有“学”,“导”将失去目标和意义;没有“导”,“学”容易失去方向。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两个方面绝不能偏颇、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共同快乐、和谐共进的对立统一,必须经由教师自己依据地本(地域文化)、校本、学本、生本实际,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探索过程,才能磨砺出最“适合”的教学模式。
因此,高效课堂模式的借鉴与重构,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扬弃”的观点和方法,对“拿来”的模式,细致地做好分解与提炼、删除与添加、汲取与重构工作,做到去伪存真,批判地继承,达到“吐故纳新”和“推陈出新”的目的。
“高效课堂”的辩证思考 一说起高效课堂,大家都会与大信息量、快节奏联系起来。很多时候都会选择能使课堂“快起来”和教学信息“多起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提高课堂效率。譬如在课堂中通过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一声令下,看哪个小组先完成某项任务。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很好,有的很快完成,得到表扬。表面上看,比赛的确能激发学生兴趣,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这提高效率的背后,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学生是否会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现象和本质,此过程中能感受到什么方法和策略的启示,有没有去感受解决问题过程所带来的难点的困惑、突破的喜悦,有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的教育价值,在此过程中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教育的意义何在?
某些教师的课堂上甚至出现学生“被主动”的现象,难怪浙江化学特级教师姜水根2007年讲过一句话“课堂教学不应该是高效的。” 观摩了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受到很多启发,对高效课堂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都是很好的。但是那种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指向性非常清晰,即为考试而设计的“高效课堂”存在普遍,这既是好的现象,又是令人隐忧的事…… 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们应当有一个原则:让课堂多一些阳光之色和月光之色,不要都是那么直接地强调功利。应该明白,教师在学校教的东西,将来大部分都会被学生遗忘掉。我们的教师不要在乎学生从这个课堂走出去带走什么知识,要在乎从自己的课堂上带走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人格。
课堂要回归常态,回归到教育的“本真”状态,不讲形式,不受条条框框约束,更不被那些玄之又玄的教改、课改理论所左右。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一节课,哪怕全是教师的“灌输”,但只要是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昂、学态兴奋,就是好的“导”和“学”的状态;一节课,教师只要有一句话或几句话,让学生记住并终生受用,这节课就是高品质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学校精神的代表者、实践者、传播者,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具有上述内涵的“高品质课堂”(根据我校校情,笔者认为,北大附中新津实验学校的学校精神应该提炼成“做最好的自己”这个外显点上)。 (从上述观点出发,笔者认为,这次优质课展示,杨丽丽老师的课具有较高品质,王强老师的课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