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应从指导“模仿”开始
近日认真学习了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王老师的两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和《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结合前不久观看的“小学作文教学观摩课”,今天就作文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作文很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摆正作文教学心态
作文很重要,这是常识。那么作文到底有多重要?这也是常识,但这些
常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王老师在分析现今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把写作当作基本能力来认识时说:“我们没有把写作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来定位。”显然,王老师把写作是“语文基本能力”放大成了“生存基本能力”。
写作真的是现在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吗?不会写作的人,或者写作能力差的人,在当今社会真的无法生存下去吗?他的生命就真的无法存在与表现吗? 王老师在文章的结尾总结性地说道:“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诗人”。这显然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诗人或作家”来培养的,把作文课定位在“未来的作家和诗人”的摇篮。这种美好的愿望听起来很动人,其实这是一厢情愿。我相信自己的课堂里也可能坐着诗人或作家,但我绝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诗人或作家。作文课不是培养作家的课。写作,也绝对不可能成为搭救孩子生命的诺亚方舟。
作文,就是孩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作文教学,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逐步地学会清楚、明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本分心态,我们把自己的作文教学功能无限拔高,无异于作茧自缚。研究作文教学的出路,我们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正了,作文教学才能从“虚幻的高空”回归到“厚实的大地”才有可能寻找到“行走在大地上”的幸福感觉。
二、 写作是生命的表达,表达生命的技能从哪里来——明确作文教学的本质。
王老师说:“写作是生命的活动,是思想者的活动,是创造。”在谈到“人究竟为什么写作”时,王老师说:“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的痛苦和幸福……”我相信这是王老师写作心灵的真实地告白。但我要追问一句:学生究竟为什么写作?
其实无外乎两种动因:一种就是上作文课,为了学习某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次写作作业;另一种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有了灵魂的痛苦和幸福……”这一种属于课外自由写作。完整地说,作文教学包含课内训练写作和课外自由写作这两大板块。但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我们主要侧重的应该是课内训练写作,因为课内才是我们教师作为的地方。
写作是生命的表达,表达生命的技能从哪里来?“用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是需要修炼的,作文课就是修炼这种表达生命技能的专用课堂。反思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学生而言“作文课是学法、取法”,课外作文才是“用法”。
“我不会写”是作文课存在的基本问题。作文课就是老老实实教学生“怎样写”,这是作文教学的本质。如果所有学生都能“自由表达生命”,那么我们的作文课就完全可以取消了。如今大量的学生作文“很难看”,其实就是上了“自由”的当。
三、 作文需要教,到底该怎样教——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很多有写作经验的人说,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主要是靠自己从大量的阅读中体悟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有些老师没有认真体味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顺手牵羊的拿来作为自己“作文不是教会的”借口,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放弃了大部分学生表情达意的基本写作辅导。于是作文课也就只能“放任自由”了。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都坚信作文是需要教的。但作文到底怎样教?作文课到底怎样上?王老师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获得自由的表达上展示了许多有效的辅导细节。但是从“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洞察学生的写作状态”“在聊中打开思路”和“在自由状态下写作”四个标题上来看,王老师展示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艺术,我们并没有看到作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呈现。王老师在案例中谈得最多的就是“自由、创新”,对于那些课堂作文出现“几十个学生作文构思雷同”的现象他给予了批评。
可惜我们往往只看到“雷同的现象”,并没有认真地反思“雷同现象”的深层价值。我以为,“雷同”说明了这几十个学生是模仿了同样的范文。他们就是借助模仿范文来完成了“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没有范文的引导,也许这几十个学生永远停留在不会写的原地。我认为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课堂作文出现“雷同现象”,完全是正常的,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课堂作文,如果剥夺了学生的模仿权利,大部分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由、创新”带来的痛苦煎熬。
在老师的文章中我没有看到“模仿”二字,也没有看到“范文”二字出现。在最近几年来的大大小小的作文研讨课上,我没有看到一个老师敢于在公开场合呼吁“用范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翻越近年来的各级杂志刊发的作文教学论文,目之所及,都是清一色的“自由、个性、创新”。进入到21世纪后,我们把“模仿”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彻底丢尽了20世纪的垃圾桶。我们语文教师似乎已经忘记了“学生还具有模仿能力和权力”。于是,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虽然拥有“作文必须要教”的坚定信念,但是又因为脑海中盘旋着“个性、自由、创新”这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害怕雷同,拒绝模仿,而陷入“作文课不知如何上”的迷茫尴尬境地。
学生模仿的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不是模仿的错,而是不善于模仿
的错。这里我谈几点自己的简单方法。
第一, 上作文课前,必须准备好供学生模仿的范文。这个范文,可以
是教材上的课文,也可以是班级学生或者同龄人的优秀习作、课外的名家名作,还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了范文引导的作文课,就好比没有了例题的数学课,就会失魂落魄。所以在教会学生写作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先浏览范文,这样学生才知道怎样写,从何下笔。
第二、 不要提供单独范文,而要提供多个范文,至少需三个文本,从“单
一模仿”走向“多元模仿”。范文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包括谋篇布局的形式、素材挖掘的内容、个性独特的语言风格等。有了不同风格的范文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的模仿同样具有个性。学生在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的同时,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
第三、虽然提供了范文,但模仿不是强迫的,可以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提供的范文自由写作。我们要相信一部分学生的脑袋里装着许多优秀“范文”,这些会写的学生不是不需要模仿,而是不需要模仿我们提供的“范文”。
第四、注意模仿的层次。不同学历、不同水平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看了一篇文章,就能照样子写作;有的孩子把范文放在眼前,边看边模仿;有的孩子全文模仿;有的孩子局部模仿:有的孩子只能模仿一篇;有的孩子能同时模仿好几篇;有个别特困难的孩子还需要边抄边模仿。这些模仿的方法我们都要宽容,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模仿能力,我们就要引导他使用相应的模仿方法。我们要相信,一个自己会走路的人,他是不需要你来背他走的。
第五、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自主模仿”“综合模仿”“范文模仿”和“套作模仿”的不同模仿方式,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价。鼓励学生由低级模仿向高级模仿发展。
模仿,决不是简单的学习,它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与复杂技巧的教学方式。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题目、不同的场合,如何出示范文,什么可以模仿,什么不可以模仿,范文该如何一步一步展开,这些教学细节的过程,我们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好好地思考。
现在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后的习作,大部分是想象作文,完全脱离了单元提供的文本。而写作的时候教师如果不提供“想象”范文,孩子们的想象大多变成了“胡思乱想加胡言乱语”。其后果就是我们折了孩子的翅膀,却要孩子去飞翔。
人人都渴望自由表达,人人都希望有创造性的作品。但驾驭自由的能力哪里来?创新的智慧哪里来?
奥运冠军刘翔的教练就有一架精确的摄像机。他随时把刘翔在赛场上比赛的动作和其他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对比分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对比,不断矫正刘翔不到位的动作,这是不是一种模仿?如果当初教练让刘翔想怎么跑就怎么跑,能有今天的刘翔吗?
模仿,不是创新的天敌;模仿,也不是抹煞个性的毒手;模仿,更不是束缚自由的缰绳;模仿,是通往自由创新的天路;模仿,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