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好小学美术课的几点思考
美术课是引导小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审美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美术作为一门特别的学科,教与学的矛盾常常比较突出,如何能把美术课上成一门“好课”有较高的质量,是值得我们美术老师思考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优质的美术课,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有了很多的改变,不再是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真正成为快乐课堂。在不停的教学和不断的反思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上好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美术老师必须具备美术方面的素养,文化底蕴,具备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就是扎实的基本功,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学校必须为老师学生提供课前所需教室,材料,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然后才是如何上好的问题,上的精彩,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增进知识,寻找快乐。
首先,老师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做到对教材的绝对熟悉。不论是欣赏课,造型课还是手工课程,对每一课内容要重点去解读,掌握重难点,和找到对应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课前的准备要充分,老师教案的准备,教具的准备,包括学生相对应的准备的都非常重要。另外有的课程还需要一些音乐的搭配就更好了,可以调节和烘托课堂气氛。比如上雕塑课程《故事里的人》那么我们可以适当的搭配一些轻松的音乐,有的欣赏课程也可以配一些相应的名族特色的曲子,让课堂显得轻松活泼愉悦。
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有组织性的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证。很多老师都很认同,作为语数外课程课堂可以严肃点我觉得是有好处的。作为美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很多时候它不需要学生规规矩矩,端端正正。这样往往限制了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比如说手工课雕塑课程,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有交流,互相探讨学习,也可以共同完成作业,课堂要做到活而不乱。这就需要老师的课堂驾驭,所教内容的精彩,老师的讲解吸引学生,学生才有兴趣。有的课程可以融入一些游戏舞蹈,虽然看起来给人感觉“乱”,有时候这种“乱”却并非无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这点。
第三,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采取课外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我们学校所有的美术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美术教学的改革需要重点的考虑这点,小学生对校外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课堂外的花草树木对他们来说都是好奇的,课外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生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愉悦心情。老师应做到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第四,让老师做引导者,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多观察,分析,解释,评价。
1、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应让学生先明确作品内容,即这件作品包括哪些形象,如何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个把握。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亲自在观察中尝试美术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人有优点和美的因素,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即可容易掌握。
2、分析。是鉴赏美术的关键步骤。而采用改变作品原貌,如可以将画面分解,改变原有位置,分析原作品构图的合理性,或者改变大小、色彩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并结合教师在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对作品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效果会更好,课堂会更生动有趣。
3、解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所认为的分析阶段中对原有作品的改变好或不好的地方,都要充分的阐述理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分析阶段的比较,学生会加深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同时逐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而解释阶段通过阐述理由与辨说,既可以巩固相关的知识,又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评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引导和鼓励,不要为学生代劳。评价这种“挑战”不仅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还要让他们敢于说真话,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富于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解决问题能力。
当然,上好美术课对于每个老师来说,不同的老师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教学方法,在这里我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