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会“讲”是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学随笔:会“讲”是教师的核心素养
(注:标题摘自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语录)
高中化学教师 李红卫
如果随便向学生做一个调查: ①教师吸引学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②学生愿意师从、追随某个教师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学生评价一个老师时往往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
答案常常非常简单:①老师的课“讲”得好; ②喜欢听老师“讲”课。
即使是在今天的大学课堂里,会“讲”课、课“讲”得好的老师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古今学堂,概莫如此。但令笔者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中学里会有那么多反对老师“讲”课的声音。难道,新课程改革是以教师的“讲”与“不讲”作为改革成效的标准吗?难道只有老师不“讲”了,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了吗?笔者认为,这是失之偏颇和过激的认识,是对新课改的一种误解。
老师的“讲”功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讲课的功夫好坏与个人学历高低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但与是否能够做一个称职的老师却大有联系。学历高未必就能做好中小学老师,研究生未必能教好中学生,知识储备丰富也未必就能把课“讲”得明白(譬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能研究1+2=3,但做不好中学数学教师)。
讲功,即语言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和必备条件。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于教师,特别是中学老师,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
国家课改专家、华师大教授郭元祥呼吁,老师在课堂上要教好一本“无字书”。课堂上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叫做“课本”,另一本是“无字的书”,那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是老师从内在到外在修养之和的一同表现。老师在课堂上,能否常常微笑、声音动听、眼神生动,讲述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使学生愉悦并对课堂充满兴趣,这些都是“无字书”的内容。这本“无字书”,将对学生的性格、某些能力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课堂上没有微笑,没有动作,没有生动的语言魅力,没有肢体语言,不会表演,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话语冷冰冰的,使人感到枯燥、距离远,毫无趣味性而言,听这样的课是一种折磨,是一种忍耐,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怎能不低落,学生的成绩怎能不低下。
我们有的时候,模仿一个新方案、学习一个新模式去上课,能够依样画葫芦画得很好,以为这就是“成熟”、“合格”,但平时的基础“常态课”却上不好,一大原因是不善于“讲”。我赞成上海教育功臣刘京海老师的观点:一个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讲”的水平怎么样。如果一个问题非要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才能讲清楚,那学生的练习、思考、复习、整合、探究的时间在哪里? 而如果能用30分钟把问题讲清楚,那就有10分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练习,20分钟讲完就有20分钟练习时间。现在很多教师在“讲”这个环节上不过关,导致他自己负担很重,学生负担也很重。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学,就是因为学习负担太重。社会原因造成的负担太重我们没法解决,但因为老师自己讲课水平低造成的负担重是有可能解决的,也是应该解决的。
我们可能有一种误解,以为新课改好像不提倡老师的“讲”,课堂上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展示交流结果,一切让学生“主体”了,老师今后要“淡出”讲坛了,不需要提高磨练“讲”的功夫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先不论理科教师的“讲”对学生难以认识的事物规律的揭示、领会有多么重要,就说语文教师——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要想获得知识信息非常便利,有时候甚至比老师的阅读量、拥有的信息量还大,但是,如果课堂上没有语文教师的“灵魂工程师”的欣赏引导、心灵塑造,单凭学生们自己那点稚嫩朴素的“认知能力”,有多少能在信息的海洋中陶冶出真知,而自己不被暗流浊浪侵蚀淹没的能力?有多少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中的思想和艺术的美?有多少人能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有多少人能够自觉、自然地从这些高贵的国学文化中陶冶修炼自己的品格,形成高尚的情操和人生观?所以,越是资讯发达、畅通的时代,越是需要教师的指引、点拨、诱导、启发,越是需要教师高水平的讲解和引导,“讲”课是中学教学的永久需要——中学生毕竟不是读研、读博,不是学者专家做学问;所以,这不是一个需要不需要老师“讲”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以更高水平“讲”的时代。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快、知识更新快,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和想法也都在变,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就必须在自己的课堂外先打好专业基础,并一直保持“起跑”状态、高水平状态,使自己的“讲”始终是学生的引航灯,使老师永远是学生的追随者。
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并没有谁规定老师要少讲或不讲。老师仍然需要“讲”,但 “讲”并不等于“满堂灌”、“填鸭式”,并不是意味着“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改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讲什么,以什么心态、理念、层次、角度讲,要害在于要把“讲”的优势通过重新定位服务于新课改理念,具体就是把过去的以教师“讲”为主逐步转变为“讲练结合”、“讲想练结合”,将老师的思考、思想转化为学生思考、思想的一部分,尊重学生,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互动、灵动,实现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突破和发展。教师则由“为教而教”为重心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在这个意义上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是教师对“讲”的正确理解和定位。譬如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时,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山重水复”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达到“愤”“悱”状态时,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所以,做教师,首要的基本功还是要会“讲”课,要能把课“讲”好。特别是新课改的潮流势不可挡的当今背景下,老师更要头脑清醒,走在时代前面,走到人生高处,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讲”课的基本功。
要“讲”好课,教师就必须锤炼教学语言基本功。
给教师的教学语言下个定义: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介于书本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的一种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语言要不俗而带点雅,要精练而不啰嗦,要有情趣、风趣、幽默,要有语言文学的功底,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有高有低,快慢结合,该反复的反复,该变调的变调(不能有口头禅),配以肢体语言、微笑、神情,对学生的爱意要写在脸上(科学研究证明,老师的微笑、眼神、声音、服饰等将决定学生40%的学习成绩)。
要“讲”好课,教师就要从基本功练起,修炼自己的内涵,为明天站稳讲台做好准备。
作为老师,要懂得“讲”功的训练提高,功夫在课外这个道理。不管是理科老师,还是文科老师,课外阅读是相当重要的(专业阅读、专业边沿阅读、专业外相关阅读)。没有相当的阅读,没有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知识文化的源源活水,你的库存很快就会枯竭,思想就浅薄了,就没有教师的魅力所在了,上课时无法做到观点、学识水平高于学生,无法做到引经据典传授心得,无法对学生已知的事物提供新的视角新的认知点,你的课堂就会干巴巴的,没有生气,学生也觉得没有意思。
通过丰富自己内涵,能够熟稔地驾驭课堂,并通过深刻通俗的语言引导、行为引导,使自己的课堂升华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层面上,使学生能够在精神和灵魂的境界上与老师交融、沟通、碰撞、共鸣、共同学习和成长,这不仅是学子们的幸福,更是老师的幸福——这就是“讲”要达到的至高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做好自己的课堂”。试问,面对这样的课堂,面对这样的“讲”课水平,谁还能说老师“讲”得过多,老师不应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