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两点尝试
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他的学生是不是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名好教师,而是一名优秀教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触摸语言、培养阅读能力上所做的两点尝试。
一、亲近文本,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心里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何为有效的朗读?杨再随先生说得好:“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在“会读、爱读、乐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1、 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都很重视朗读。从一年级开始就采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其中范读课文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无论是儿歌还是故事,我都会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并激发朗读欲望。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当我饱含深情地为孩子们范读“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由于课文本身语言优美,再加上这又是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歌,自己在朗读时就完全进入了角色,可能感情投入多了一点。等我读完才发现孩子们书还捧在手上,眼睛里和我一样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孩子们在接下来的不断朗读中就慢慢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和对老师的赞美之情,自然也就能将课文读出味、读出神了。
2、 品读悟情,促进理解
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还要让他们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来亲历读书的过程。在朗读中亲近文本,与文中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如二年级下册《纸船与风筝》一课,孩子们通过听老师范读、自读、同方合作读等方式知道课文前半部分要读出松鼠和小熊的快乐,于是他们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孩子们把语调扬得高高的,仿佛自己收到礼物一样兴奋。可是有一天,松鼠和小熊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孩子们难过的心情溢于言表。于是他们放慢了语速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孩子们完全被松鼠和小熊之间真挚的友情所感染了,在发自内心的情感的驱使下不仅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在朗读中感悟了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3、 循序渐进,养成习惯。
朗读要分步骤进行。你不能要求学生拿到一篇课文马上就读出真情实感来,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教学。一般情况下我是这样做的:(1)预习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给要写的生字注音,把课文读通顺,至少读三遍。(2)范读激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感情基调。(3)初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谁字音。(4)品读感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完成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在朗读中积累语言。(5)朗读展示,根据课文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对话多的课文,如《坐井观天》、《画风》等,可以采用分角色读的方法来展示;故事性强的如《酸的和甜的》、《三个儿子》可以用表演读的方式等。
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齐读时双手捧书的整齐姿势;默读时的聚精会神。还要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齐读时适当小声;个人朗读时声音洪亮等。
这样长此以往地训练下去,孩子们慢慢地喜欢上了朗读,不仅能灵活地处理朗读的轻重、快慢等技巧问题,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的语感慢慢地养成了。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二年级时做“连词成句”的题,有了语感的孩子们对这种难度较大的题型一点也不感受到惧怕,看到出示的几个词语,很容易就能连出通顺的句子。到了三年级时做“连句成段”,孩子们用我们研究出的“四步法”,准确率也很高。即第一步:读句子,想想讲了什么事;第二步:找开头。开头找得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开头错则全错。第三步:依次排序,找出了开头,就按自己心里想的顺序来排。第四步:按顺序读,检查有无不恰当。
二、 依托文本,发展语言
教材是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蕴含着语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发挥教材优势,把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作为阅读教学中和自觉追求。
1、 结合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结合读课文。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看书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由于图画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孩子们又很喜欢讲故事,因此说得都比较完整,并富有想象力。然后再读课文,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既培养了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2、 设置情境,发展语言。
低年级孩子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设置不同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如《坐井观天》一课,学生读完课文,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表演情境:有一天,小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如果它再次见到小鸟,会说些什么?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一定能想出更丰富、更有趣的对话来。又如《风娃娃》一课的结尾写道:“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这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风娃娃来到了你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孩子们在开放的心境中,大胆合理地想象,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语言自然而然地流露,从而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带领孩子们用朗读的方法去品尝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并最终达到发展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201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