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等待
江静雯,从教7年,大学本科,一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曾荣获校“优秀青年教师”、“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曾获县现代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
《我的“四心”故事与您分享》
教育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等待的2017年,是我心怀梦想的一年。回望2017年,我扪心自问:你的追梦行动坚定吗?你在追梦的路上走远了吗?站在2017年的尾巴,我惴惴不安,又走过一年,教师生涯又少了一年,在这弥足珍贵的时间里,我对得起这珍贵的时间吗?我对得起逝去的一年的生命吗?尽管不愿意回顾,但我必须得回顾,直面自己的“好”与“不好”,坦诚地与内心的自己对话,诚实地“交换意见”,我想,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接下来的2018年的教师之路上,目标更加明确,脚步更加坚定。
不得不承认,在2017年中,阅读,改变了我的行动。我喜欢阅读,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的每本书总是或深或浅的融入到了我的生活,影响到了我的工作。我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喜欢解读文字的字义演变,喜欢猜想书中的人儿所思,喜欢聆听作者隐藏的心声。阅读让我喧嚣的心沉浸了下来,基于此,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可以喜欢阅读。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暑假里,我接触到了《论语》。起初,读《论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对文言文理解困难。对于文言文,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逐字逐句吃透。我把以前买的一本书张燕婴注译的《论语》翻出来,连同《古汉语常用字典》一起放到书包里,走到哪里,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能拿出来读一读。对于书中的疑惑,我再对照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来寻求帮助。
开学了,孩子们经过一个假期,似乎忘记了所有的“规矩”,早读铃声对于这些“活泼”的孩子来说就是形同虚设。我在讲台上面“装腔作势”,孩子在下面“我行我素”。宝贵的早读时间在“规范早读行为”中悄悄溜走了。我在不断地规范,“规范”得我心力交瘁,孩子们却无法进入早读状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样的恶性循环要怎么样才可以结束呢?忽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茅塞顿开,对呀,要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自身入手。
第二周的第一个早晨,我8点钟准时到教室。教室里已经到了一部分孩子,还在大口喘着气,看得出来,他们也是和我一样刚刚到教室。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提高分贝“规范早读”,而是站在门边,静静地看着他们:有的孩子看到我站在门边,快速地回到座位,拿出语文书摆好,然后和同桌“畅谈”起假期发生的趣事;有的孩子发现了我站在门边,看看表,快速向卫生间跑去;有的孩子本着“作业至上”的原则,“大张旗鼓”地收作业……看着热闹的班级,我慢慢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准备写字。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几个孩子围过来“看热闹”,其他的孩子站在原地“静观其变”。“我”“会”“自”“觉”“早”“读”,“我会自觉早读!”几个孩子大声地念了出来!“江老师,你写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江老师,今天早读读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几个字?”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而我默不作声。孩子们似乎被我的这种沉默搞得更加云里雾里,不停地重复同样的问题。我依旧装作旁若无人的样子,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拿出国学书读了起来。孩子们又一次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样子。就这样,过了一分钟。孩子们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有的孩子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语文书来读;有的孩子依旧和着我的声音一起读《弟子规》;有的孩子则拿出了古诗合集来读。后来的孩子陆续走进了教室,看到了黑板上的字,听见了三三两两的读书声,一脸疑惑地走到座位上,自然地拿出书,张开嘴巴,加入到早读的行列中。我不解释,也不打断这种“闹市般”的读书声,我继续读我的书,孩子们也继续他们的“歌唱”。我读了一会儿抬头扫视一下教室,在黑板上写来了两个表现好的孩子的名字,也不作任何解释,继续大声读我的。孩子们知道了老师要表扬表现好的孩子,就更加认真起来。就这样,每天早晨我都在教室里,大声朗读,孩子们也读自己喜欢的诗歌、课文、故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用我的实际行动验证着……
“已立立人,己达达人”不仅培养了学生早读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进入二年级,为了训练孩子们的书写能力,为了养成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我要求我们班各个孩子都能自觉地写日记。用什么方法最好呢?尝试了每周表扬、展示优秀范文、星级加分等方法,效果都不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些老师的经验启发了我。让我萌生了用手绘单的形式,将文字和图画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图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在写作中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为了能够直接和孩子对话,我会把自己想说的话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分发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用文字猜猜我的“画中意”,在画中,我会告诉他们我的童年的“糗事”,一些人生的道理,一些“不能说的秘密”……奇迹出现了。孩子们开始愿意写日记。在日记里,“江老师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也会犯错误”,“祝愿江老师早生贵子”,“我知道了江老师的小秘密,江老师是我的好朋友,我太厉害了”,童真有趣的语言,跃然纸上,孩子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以好朋友的姿态出现在了我的身边。
《论语》让我变得乐观向上,坚守内心真正想要的,不为外界所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更加明确了真正的幸福不是通过工作占有更多的物质,更多的金钱,而是不放弃内心的那份坚守。我将继续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教育是一种等待的过程,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吸取养分,不断提升自己,时时刻刻将向上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指向标。吾愿此生,寥寥数年,常怀立己达人之心,用爱心浇灌含苞待放的花蕾,用耐心静待花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