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教研课题调研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教研课题调研报告
高中部 2012.3.28
一、我们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和实施要求
1.完成三个转向
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向学生自学为主;
由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小组互助学习为主;
由以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自主、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互动。
2.实施六个要领
低台阶、小步子、大容量、快节奏、严检测、细矫正。
3.贯彻五个基本要素
①教学目标清晰合理的课堂。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层次清晰合理。
②活泼、民主、自由、有趣的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学理念。
③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④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追求的是师生互动,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既能体现教学目标实施结果,又能展示师生活动中的思维轨迹。
⑤动态生成的课堂。信任学生,还给学生思考的权利、思维的意识,让学生质疑并释疑,在说与做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体验情感。因此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学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切实减少教师无为的“讲”,努力增加学生的“说”与“做”,倡导学生在“做中学”。
4. 落实学部规定有效课堂的初级基本原则:
①明确的学习目标(投影或板书于黑板上);
②每节课教师讲述不超过25分钟;
③是否组织有效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④是否落实学部倡导的“有效课堂”的常规环节(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组织学习、当堂训练、归纳拓展),特别是当堂训练。
就学科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所以,有效课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共同点,一般来讲具有“五性”特征: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反思性。
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兴趣,基础是鼓动学生充分参与,载体是适量的群体活动与情境,根本则是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有效课堂”应该“沐浴人性的光辉,讲求真实高效,注重动态生成,鼓励能动思考,讲究问题曲问。”
二、目前我们的教学课堂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六多六少”
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简单直接(有些课也确有开门见山),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问题的导入、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明确问题从哪里来,所学的知识是解决什么问题的。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知识衔接与铺垫,怎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呢!
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①确实存在教学内容多而时间不够的矛盾,为了赶进度,有的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堂课。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实际等诸方面构成了我们的实际教学环境,应该说我们的教学环境并不美好,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有所教有所不教才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
②会讲是老师的核心素养,但若一味追求“讲”得好、讲得完预设内容为最大满足,不关注或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这种课教学任务完成了,短期内考试成绩也许不错,但思维品质没有提高、思维难度大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对于我们的学生,其结果是:优生优不出,差生会更差。
3、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要不就是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要么是事实性的问题和重复一些陈述性知识,学生阅读课本不加深入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更不能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形式,注重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忽视了活动的效益,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落实到互动的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但教学目标的落实变得虚无飘渺。
5、教学起点高,阶梯设置少。教师缺少对学生原有知识的研究,不能很好地考虑到基础年级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问题提出和例题较难,阶梯设置少而高,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少问题学生当堂就没有听懂,或似懂非懂。不少问题教师自认为已经讲清楚了学生看懂了,但是对学生而言仍然不知道知识概念的本质,学生课后做类似题目还是不会,更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教师总结多,学生探究少。对新课教学开始注意了探究,但过程太单一,时间太少,趋于形式。许多概念、定理、规律本该由学生探索概括总结的,但是老师怕时间来不及,影响了教学进度,而由老师自己包办代替了。所以,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公式的应用上,导致学生只会做同类型的题目,而知识的来胧去脉不清理解不深、把握不透。这样下来,学生怎能实现知识的迁移,熟练应用这些知识,学习的能力又怎能得以提高呢?
其他还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路方法陈旧,遏制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发挥,课堂气氛沉闷,课堂学生思维凝滞,课堂学用脱节;
课堂缺少必要的控制和引导,课堂组织和管理松懈(一些“不学习”或不爱学习学生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
教材内容缺少必要的整合、精简、取舍;
学科思想培养、学科的人文内涵挖掘不够或偏离。
三、有效课堂必须具有的教学理念
1、热爱学生、学生至上的理念。(解决教师职业角度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忠诚品质、团队精神、道德修养层面的认识)
“热爱学生”绝不能只作为一句口号和作为一张标签使用,必须成为教师职业的角色习性和本能。
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涵义——发现个人,关注人的成长、发展,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人的自由权利高于一切。没有了对教育、对学生真心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有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充其量不过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但情绪的背后,却是老师的做作,举手投足如同操练。在为明学校的课堂上,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为了学生,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多,用得更好。
2、面向全体、为了所有学生的理念。(解决学校“不落下每一个学生”的理念与“不学习”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矛盾 )
学生天资不论高低、学业不论优劣、个性习性不论如何,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纳入我们的教学视野。教师不管研究什么理论,更新什么理念,改进什么方法,其核心永远是一条——关注学生,符合学生的需要。——将关注学生变成自己的生命本能,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种特殊的习惯,一种生存的需要。
3、对症下药、教学就是为了解决学生问题的理念。(解决课堂容量与教学进度问题)
针对性是课堂教学的“铁律”。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水平有多高,我们的教学就从哪里开始;学生的知识哪里出现盲区、误区,教学就要深入到哪里;学生的能力在哪里出现不足或薄弱,我们的教学引导和训练就要紧跟其后;学生有多少不同的层次,我们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目标就要有多少层次。
4、能力立意、学以致用的理念。(解决传统习惯与课堂结构改革创新问题)
我们的教学不是给学生的脑袋里装灌知识,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来等着你为他装载知识的。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概念、原理、方法等去联系实际地得心应手地解决面临的相关的问题。
四、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着力做到:
①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②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认真研究课本(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高考题的基础上,精选、取舍、整合、构建教材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把握教材核心脉络,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③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首先要管理课堂、“控制”课堂、引导课堂,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其次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④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⑤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五、关于教学教研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方法也学习了不少,也移植、推广、借鉴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为什么效果一直不够理想,也一直未形成比较过硬的教学品牌呢?根本原因是缺乏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要么照搬照抄,囫囵吞枣,一些先进的方法和经验“拿来”后,未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深加工,未消化吸收加工成自己的东西,缺乏创新,即使有了实施方案也贯彻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检测监控手段,有些成型的经验和做法“留不住根”,从而未形成类似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那样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资产。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教研目标:全力推进为明学校理念而积极构建的“快乐课堂”。严格的说,“快乐课堂”不是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思想更为合适些。为便于操作,各学科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情、师情,合理吸收借鉴有关“有效教学”中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方法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最终提炼出操作性较强的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校本模式。但这里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是:先具有课堂改进理念,然后每日有行动,每日有反思,每日进步一点点。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一段真实的生活之旅”。作为一名教师,要怀揣一颗朝圣者般的虔诚之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在教学实践中追求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从最基本的课堂构成要素出发,从教师本人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还要从学校能提供的基本条件出发,去构建一堂“好课”。“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坚持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好“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目标取向并把最终目标定位于“学生真实的发展”,那么一堂堂的常态好课也就应运而生了,教师也就自然成了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