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新课程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教研阶段调研反思
高中部 2012.3.29
一、“有效教学”课堂落实情况调研简述
学期第7-8周,学部对各教研组推荐出的“有效课堂”教学比赛选手进行随机听课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了“观、评、导”三位一体常规校本教研模式:
“观”是对课堂教学观察,并和教师座谈,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评”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分析;
“导”是根据观察和分析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培训。
(一)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归纳
从课堂观察来看: ①在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是教师角色转换、课程目标体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话语转型等方面有一定表现,但远未达标; ②对有效教学理念理解远未到位; ③有效课堂常规教学环节设计远不成熟、远未成形;④课堂落实较差,三位目标达成度虚弱。
1、教师角色转换意识有所体现但差距甚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在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从严格意义上将并未形成有效的常态,只是在某些课堂上略有体现露萌芽)时,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亲历学生中间,分别给予有效指导、点拨。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的阵地,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奴隶,但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出凸现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及他们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习共同体——远未达到。
2、三维目标意识有所体现但远未达成
讲课教师尚未能够深入理解课程教材文本体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虽然有的开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不是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而是有意识引发学生的积极对话和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但由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甚浅,基本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层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尚未得到思考与体现。
3、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开始出现但远未成型、未形成课堂教学生态
教师开始有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开始有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尝试。但这种尝试仍然停留在“形似”的或“表演”层面;大多还是缺少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设计;说明对有效课堂的基本环节的深意认识理解远不够。
4、问题意识远未得到体现
问题意识体现分为三类:
一是课堂内学生生成问题,在教师的问题情境、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启发,学生必然会生成问题,这是“有效课堂”的起点和保证。
二是教师课前生成问题,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回应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思考、想象,激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课前学生生成问题,课堂解决问题,课内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解决问题,教师是真正的指导者、评价者。这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5、情境意识尚未得到广泛体现
一是语言创设情境,渲染与课程内容一致的教学氛围。
二是活动创设情境,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
三是媒体创设情境,应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1、“走近”与“走进”的关系问题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看,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个别教师虽有所探索但仍是“身进”,而未达到“心进”的境界。
①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同时关注另一个重心:“备学生”,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
②课堂教学中,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担心由此带来的放任自流,强调严格管教。
③教学风格方面,尽管有的表现出和颜悦色,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进行个性化指导等,但远未达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认识境界。
由于教师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导致“理念”与“行动”两张皮,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敢超越传统、不敢超越自我。 对课堂教学改革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意识,总是“小心翼翼”地接受、等待和探索,始终处于让教研组、学部推着“走”的被动等待地位,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意识和地位。
以上是教师没有走进新课程的真实表现,这也是目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顽症”。
2、“惯性”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虽然老师接受和认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和评价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仍然习惯地按自己固有的方式和套路“出牌”,依旧是经验性地备课、上课和拓展,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及甄别式教学评价等。
这种自然的、多年养成的“惯性”,很难加以克服和改正。教师缺少的是创新意识,在“惯性”和“创新”的天平上,“惯性”的重量大于“创新”的重量。
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的难点,要逐步引导教师从教学环节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改变传统习惯,学会对照新课程标准,清理自己的“惯性清单”,针对清单内容,坚持每天改正,自然而然克服传统“惯性”,逐步成为一个新理念的创新性教师。
3、“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
目前在如何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部分老师的“浮躁”心理,即面对课堂教学研究,不能进行冷静思考,而是试图寻找捷径,从而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实质。
为了追求“形式”,有的老师在“务虚”上下工夫,用不正常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观摩课上回避成绩差的学生发言等,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不仅不能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也对自身专业发展形成负面损害。
4、“惰性”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的惰性问题(职业倦怠)。这种“惰性”就是不善于学习、研究和积累。
形成这种“惰性”并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而主要是传统教育体制、教学制度造成的。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学行为过程基本上就是根据教材写教案,上课复述知识,天天批改作业,定期组织考试等,无须教师去自主学习,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老师不需要学习”了。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以往类似工厂机件工人那样的工作方式,与新课程教师的称谓并不相符。教师智慧生成的基础在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而生成的途径则来自长期的自主学习和教育科研的积累。
二、新课程的“好课观”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 “五实”标准:常态下的课——平实、有待完善的课——真实、有生成性的课——丰实、有意义的课——扎实、有效率的课——充实;
崔允灏教授的“十二字”标准:教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