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PEDTF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文言文PEDTF教学模式研究
——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例
本文获“成都市第八届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评选”
三等奖
【摘 要】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浅层次文言文的能力。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的PEDTF教学模式,首先,个体预习(Preview),其次,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Explore and Display),第三,集体检测与反馈(Testing and Feedback),简称PEDTF模式。通过对PEDTF模式的应用,解决了初中文言文教学“串讲式” 和学生难以掌握课文结构等问题。总之,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应用PEDTF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和效果,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PEDTF教学模式
一、前言
目前,新课改正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的推行,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新课改的号召,全面推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课改期间,笔者在学校课改小组的带领下充分发扬刻苦钻研之精神,巧妙结合参观访问之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学情的教学模式,力争闯出一条新的教学道路,促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今后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率!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似乎成了新课改下的语文“死角”,不光学生学得枯燥,老师教得更加辛苦,往往效果还不甚理想。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参照新课改的要求,求教在新课改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前辈,最终将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定在了学生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探讨上。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最后能达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二、PEDTF教学模式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的PEDTF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以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为基础。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形成的学习观要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因此笔者提倡文言文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自我独特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从而我们的古代文化将就此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言文教学的PEDTF教学模式图
笔者就以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文为例,具体讲解PEDTF教学模式。
(一)个体预习(Preview)
预习是新课学习前的重要准备,由于文言文学习较难,导致许多学生都不想预习。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而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时间一久就更加不想学习文言文。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文言文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必不可少。通过课文《桃花源记》为案例,来展示整个预习阶段五个关键环节:
1、作者陶渊明的相关信息
教师不做任何干涉,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喜好去了解作者更多的信息,并做好记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预习中引导学生去搜集一些作者的生平轶事,或者奇闻趣事,借此最大程度的消除学生对作者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致。
2、课文《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
这点需要学生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遭遇,甚至家庭背景来进行辅助理解。教师可在学生预习时进行点拨,指引。必要时还可以联合历史老师一起讲解。笔者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一文时,为了确保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变化由此引起作者诗歌情感的变化有直观的印象,便邀请了历史老师给学生讲解“安史之乱”,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领悟杜甫蕴涵在诗歌里面的情感就显得容易多了。
3、课文字词的学习
按照一般规律,在我们进行任何一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都会提前告知学生重点字词是哪些,对学生要求是做好笔记即可。然而在文言文学习中,笔者试着打破常规,不再对字词做提醒,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情况去寻找文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并做好归纳。这种方法较之传统方法显得更加贴切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情况。最后教师在所有学生进行归纳之后,再出示课文的重点字词,给学生概括考点。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比较有效,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此前更高。
4、字词的检测
在每次预习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笔者会让学生互相出题检测学习成果。最常用的方式有出纸条,口头问答,快速抢答等,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想把对方难倒。
5、课文的阅读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笔者坚持认为必须不断诵读,力争每篇文章都能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经典篇目能达到出口成诵的效果。笔者并不太赞同全班齐读的方式,相反笔者喜欢让学生自由选择随性而读(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准备一些相应的背景音乐,笔者就在《桃花源记》一课中使用了古筝名曲),可以小组互相阅读,也可以两个人互读,一个人独自阅读欣赏也行,但最后笔者总会找几个学生当堂阅读,一是为了检测学生阅读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学会点评和欣赏文章。
以上五个步骤是笔者在文言文的预习部分中最常用的几点。首先,教师必须全程监督学生的预习情况,随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其次,预习过程中允许学生使用教辅资料。最后,教师注意搜集学生预习中的难点问题,在预习完毕之后进行全班讲解。
(二)小组合作探究(Explore and Display)
传统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制度长期实施的产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在台上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根本无暇消化老师所讲知识。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此部分中,笔者又具体细分为课文翻译和课文内容探究两个板块。在此,笔者将分别叙述两个板块的使用方法。
1、课文翻译
教师公布学习任务,由各个小组自由认领学习任务,譬如《桃花源记》一共六个自然段,恰好被班级六个小组认领。接着各个小组在学习组长的带领开始翻译课文,并做好笔记。笔记中需要注意两个小细节,一是对翻译存在争议的要做好记录,全组人员做到尽量一致,如果实在不行可以暂时留着。二是翻译完毕之后要对本文段的重点字词进行归类,分别归为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类。所有小组完成翻译之后,将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人上台给全班同学展示并提出自己小组的疑问,展示过程中教师全程监督,其余学生做好笔记,并就该学生的展示提出质疑,补充,遇到全班学生无法统一答案的时候,教师就应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使答案清晰直观。
2、课文内容的探究
在这个部分依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将在这个部分就课文内容设计相应问题,另外还可以搜集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一并罗列出来。此部分的问题宜精不宜多。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应熟读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突破,挑选出统领全文,综观全篇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桃花源记》中笔者仅仅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中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学生在获得问题之后开始讨论,归纳各个组员意见最后在笔记本上汇总。教师不断巡视小组讨论情况,并就学生疑问提出建议。讨论完毕,教师采用小组主动领取任务和教师指派相结合。各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其余小组成员一边做好记载,一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帮助展示的同学完善问题答案。待到每个问题讲解清楚之后,教师应立即在课堂上进行总结点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这一板块的训练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反复讲,学生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和掌握知识的弊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及认知规律的训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促进素质教育总目标的实现。
3.小组展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任何一个人,不管成人还是孩子,都有被尊重和认可的欲望,都有表现的欲望。课堂展示的舞台就给了其绝佳的表现机会,充分用好这一方法将事半功倍。既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又加深知识学习与运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室安装了多块黑板,供更多的学生同时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多种展示,笔者提供部分展示内容:
(1)词汇展示
教师或者学生主持提问和评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或者学生进行抢答。学生提问范围为所学知识内容,展示完毕根据积分奖励一张笑脸、一面小红旗等等。试想,这样一来学生准备时是很用心的。课堂氛围也将活跃许多。
(2)常识展示
此部分主要展示作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等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哪个小组展示内容多,知识含量大则得分多,奖励多,这就能够促使学生更广泛的阅读书籍和查询资料。自然养成了热爱读书和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3)主体展示
第一,重难点句子的答疑,展示者和回答者均给予奖励,这就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第二,主题阐述,比较哪一组展示更加深刻。教师适当明确,升华主题,并做适当延伸。这是教师讲授的神髓和高潮,此时学生应该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第三,放飞灵感,学生的思想触动用多种形式表演出来,这是思想火花的有力碰撞,或讲或辩,或诗或画,或歌或舞,精彩处会赢得阵阵掌声,课堂学习达到高潮。这里包含着小组的精心准备和团结协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此时教师应积极赞赏学生,对于学生中发现的精彩之处及时进行鼓励。
4、写法展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