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高三教学特辑10 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堂
2012级高三教学特辑10
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堂 2011.12.26
中学部
问题提出1:高三教师,为什么要观摩别人的课?
“认可并借鉴他人的优势,理解他人的课堂劣势,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回避掉。”
高三教师,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这是优势,但有时候也是劣势。
高三教师,最忌讳的就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上课堂。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你过去的辉煌早就过去了,你现在面对的是今天的课堂、今天的学生、今天的高考;这和你昨天的经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适应今天的高考、今天的复习课堂教学,那就必须学习以不断更新。向今天的学子学习,研究他们的学习特征;向今天的高考学习,研究新特征、新规律、新动向;向自己的同事学习,这是最便捷的提升自己课堂的途径。
问题提出2:高三复习课堂观摩,应观察哪些环节?
n 成功课堂技术
n 课堂要素及基本功能
n 要素之间的协调与整合
n 课堂环节及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环节与环节之间如何过渡
n 教师与学生活动要求,教师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
n 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前者对后者的引领与影响
一、教师教学观察点举例:
1.环节: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2. 呈示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关于板书与多媒体的比较:板书有自己的优点:有时候多媒体的呈现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而板书的速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在后面的环节巩固)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3. 对话 :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现状:很多教师害怕提问后的停顿,教师常要反复唠叨)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教师有没有抢学生的话题?积极的理答方式有:追问、激励等。)
4.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现状1:学生不懂的不问,学生懂的就问;
现状2:关于学生的齐声回答问题。为什么要齐声回答?
——简单的、需要强调的知识点经常采用齐声回答,能起到了反馈、巩固、调节气氛等的作用,其中的反馈、巩固的功能是指向内部的,调节气氛是指向外部的。实际上,齐声回答效果最好的是指向外部管理的,而指向内部的齐声回答效果是不好的,那么,为什么要学生齐声回答?
——建议:齐声回答少一点,把时间节省下来。
5. 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在学生合作的环节设计上,教师也要备好课,目的要明确)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6. 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二、学生学习观察点举例
1.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2. 倾听: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课堂中有没有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果经常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会倾听的坏习惯)
3. 互动: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讨论1:关于教师提问的互动。 有的提问有的是指向内部的。
设计得好的指向思维过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问下去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
设计得一般的问题式指向结果的如这样的问题问下去后学生会急于找资料寻答案。
有的提问是指向外部的(课堂组织起到管理、激励、提醒等的作用)
讨论2:关于学生互动的习惯与情感行为
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