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新津实验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2013-2017(草案)
教科研工作规划2013-2017(草案)
教科研处 2013.6.26
一、工作宗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本教研是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最终指向的,其目的在于改变学校的实际状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一所有远见的学校,理应把学校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向建立在科研基础上。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⑴为了学校,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即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
⑵在学校中,以教师发展为本——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⑶基于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不搞形式。
二、工作策略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根据北大附中新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以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领导全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构建具有为明特色的教学研究、教学科研体系和制度。
2、建立校本教研机制:教科研处统筹,通过教学科研管理体制理顺、教师专业化培训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以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突破为基础,以校内外的同伴互助为途径,以专家、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为突破口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在先进课程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这种沟通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增强研究意识,形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为明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北大附中新津校特有的职业生活方式。确立“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的观念,形成行动跟进、全程反思、务实、求真、高效的学校科研工作作风。
4、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评价者。教师是研究的主体,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校本教研可以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5、建立教研共同体: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通过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教研组内合作、组际合作、年级之间、学部之间合作等),培育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6、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在3-5年内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能力、校本教材编撰能力等综合实力。打造一支观念先进、业务过硬、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特色化发展,使各个教学机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使学校成为学习型学校。
三、工作目标
1. 教研水平
通过2-4年的努力,使校本教研思想体系和制度在我校初步建立;校本教研活动在我校形成工作常态;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操作模式;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并在此基础上使我校校本教研继续深化,最终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 教学质量
逐步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效率;提高学生成绩。
逐步建设“学校、课外培训中心和家教”三位一体的学习体系,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3. 特色课程建设
从课程的开发、实践和队伍管理入手,构建完整、丰富的“为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打造“特长类选修课程”、“学科类选修课程”;
开设文化、艺术、美术、体育、拓展等校本特色课程,开发高中多元出口,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详见《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四、校本教研的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校本教研以解决学校具体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学校存在的问题就是校本课题。
2、全员参与的原则。教师是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对学校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校本教研就必须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必须全员参与。
3、实践性原则。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育教学回归,因此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从教师课改实践中、创造性的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现代化的具有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特色、指导性强的、生动活泼的教研模式。
4、开放性原则。在校本课题的选题上,体现内容的多元化、开放性。
5、国际化性原则。走地域文化特色教研之路,立足地域教育教学实际,整合教研资源、提升眼光眼界。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教师首先要融入世界教育潮流。
五、校本教研的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研究、骨干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主题发言、问题研究、案例课题,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教师反思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年级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归类,以类型分组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同伴互助的关键在于教研组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我们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不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成果的获奖等次,一切围绕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
同伴互助的基本模式是“集体备课——专人主讲——听课会诊——研讨提高”,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循环,每一个循环的终点都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每两周为一个周期。
3、专业引领。
(1)专家引领。高水准的专家讲座、座谈、辅导或跟进式个别指导,可以帮助一线教师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把握研究方向;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也可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2)行家引领。课题研究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等的指导,更需要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的教育行家的点拨指导。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行家的点拨对教师发展而言,比专家讲座更实用。
(3)骨干引领。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骨干引领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同伴互助”,它具有“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两家之长,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优势,收到学校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互促共进、水涨船高之功效。
学校理念:校本教研要使全体教师“树立一种意识、形成一种思想、发生一个转变”。
一种意识:就是要有成为一个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意识,确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特色活校”的意识,让科研意识渗透到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种思想:就是在平时的教科研中,要让教师们真正懂得教研必须服务于教学实际,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结果即成果”的科研思想。
一个转变:就是要让教师对教研从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提升为教育价值取向,实现以教研促进课程改革、课程开发,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六、具体工作方案
1、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机构
(1)建立校本教研领导体系: 强化分级管理,构建“校长——教科研处——教研组、课题组、年级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明确分工,有效合作;明确教研制度,层层落实,形成校长亲自抓,教科研处主任、各教研组长、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学研究制度。
(2)聘请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组:
(3)确定校本研究核心研究人员:学校教师专业委员会所有成员。
2、确定校本教研主题